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461 lines (230 loc) · 116 KB

altar-sutra-wdf-02.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461 lines (230 loc) · 116 KB

般若品

般若二字是对梵文当中prajñā的一个音译。我们用声音来翻译梵文的单词,这表明什么?我们当时中国人无法理解,何为“般若”?知道这是一种智慧,但又不敢简单的把它译成智慧。在拿不准的情况下,就直接用声音来翻译了。

第二讲为什么就要讲般若?因为这关系到如何认识禅宗。这一个佛教的宗派,它的主题是什么?每一种佛教的宗派都是一种修行的法门,这是第一条要搞清楚的。有禅宗啊,也有天台宗,有净土宗啊,也有密宗,也有律宗,也有三论宗,有唯识宗。在中国主要盛行的是大乘的八大宗派。那么八大宗派当中,不同的宗派就修行的不同法门,就是修行的道路和方法,别把他们当理论的学派来看待。

天台宗假如跟禅宗之间有交流、有争论、有争执的话,那么争论的绝不是学理,而是你那种法门更有效,还是我修行的法门更有效?讨论的是这件事情。净土宗的方便法门,叫你只要念佛就可以了,念什么佛号呢?“阿弥陀佛”。目标很清楚,就是“横超三界,达到西方的净土”,这就是它修行的法门。密宗它修行的法门是修神通。那么通过各种非常艰难的过程,闭关打坐,终于也根据不同的人的慧根终于修出神通来,这也是事实。它特别能够实证,神通一启用,我们不能不承认,这就是密宗的法门。那么禅宗的法门是般若法门。直接指向般若智慧。所以第二品就要讲禅宗的法门是什么?如这个品的标题所说的就是般若法门,那么什么是般若智呢?什么是般若智慧呢?我们一步步来看。

这本书就是翻到第41页,给各位手中的本子,前面讲的是行由品,然后第二天韦使君又来了,韦刺史来惠能这里“请益”。所以惠能升座了。

开头第一句话就说要大家一起念,“总尽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这样一句梵文的话。假如是净土宗的师傅来了,请大家坐下来,肯定叫大家“总尽心念南无阿弥陀佛”,因为它是净土宗法门,最重要的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西方净土等待着我们,将接引我们。西方三圣当中一个圣,现在许多寺庙都有三圣殿,你们去过吧?大雄宝殿后面又一进就是三圣殿,供奉着一个佛两个菩萨,当中一个佛就是阿弥陀佛。边上两个菩萨,一个是观世音菩萨,一个是大势至菩萨。这三个合起来叫三圣,三个圣人,这叫西方三圣,就在西方等我们的。我们好好修净土宗,可以横超三界,直达西方净土。

所以那些净土宗的人到了寺庙里一定要进入三圣殿,要拜这一佛两个菩萨,他们是西方三圣。那么禅宗的主题--修我们的心。我们还记得禅宗大纲一共16个字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它是直指人心的修行,这是禅宗。直指人心修什么?修我们的般若智慧。

所以一起肯定念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那么什么叫“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呢?般若品。第二品围绕着这句话,“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分别解释然后再合起来。先解释什么叫摩诃,再解释什么叫般若,再解释什么叫波罗蜜多。大家一起念完了之后,惠能就开始说话了。

“善知识”,我们都是善知识,那么惠能是大善知识是吧?佛家跟人说话很尊重人,你们都是最高的有情物,动物都是有情物,人是动物当中最高的有情物叫“善知识”。这个知识不是我们今天讲的科学知识,而是指有灵觉的。灵觉又叫妙性,能够有妙性,我们灵觉妙性。后来王阳明说 “一点灵明”,人都具有这一点灵明,所以佛家尊重我们每一个人都叫 “善知识"。

“菩提般若之智”,菩提也是一个梵文了。后来那棵树叫菩提树,释迦摩尼在著提树下悟道的,所以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菩提就是正觉

三藐三菩提“听说过吗?“三藐”就是正等。一个三不是一二三四的三,它是用声音来译的,结果用了一个单词不是数量词。“三藐”实际上就是“”的意思一一正等。三藐三菩提”三”译正了,菩提正觉,叫三藐三菩提这句话,译成汉语的话叫正等正觉

“菩提般若之智”,就觉悟到般若的智慧,叫菩提般若之智。

“世人本自有之”,每个人都有的。

“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需假大善知识”,需要借助大善知识。

“示导见性”。我们这些善知识都最好遇到惠能这样的大善知识。在他的帮助下能够见性。

“当知愚人智人”,天下有愚人也有智人。

“佛性本无差别”,愚是迷了,智是见到了佛性,这就是智和愚的区分。智和愚不是聪明和愚笨。一个人笨点没关系的,但他却可能是大智之人,虽然他笨。一个人很聪明,但他是愚人,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这个。今天天下聪明人多了,你去看看他们的行为,你就会发现哦,愚人!而且他在这种情况下,越是聪明越是愚。所以智和愚的区别是的区别,智能和愚人都有佛性的。见到了佛性的是智,没见到佛性的叫迷了,叫愚,就这个事情。

“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讲的清楚了。不要日常的理解啊,愚就是愚笨,智就是聪明,不是这个意思。很可惜时下那么多聪明人本事很大,其实是愚人。

“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我现在今天就跟你们讲摩诃般若波罗蜜。

“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专心致志的来听吧。

“吾为汝说,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当时的惠能所处的时代,中国学佛的人已经很多了,全国的人都知道般若,口中一直在说呢,说了没用。不知道般若智在自己本身是自性中的,不知道这一点,不识自性般若怎么说都没意思,就叫“说食不饱”,画饼是不能充饥的。

“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学佛的人肯定先要说空,那么大家都背得出来心经,心经当中有这样的话是吧?“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个空就来了吧。那么大家都会说。没用!

那么什么是般若之智?所以能先把这梵文翻译成了汉语。“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其实用中国话来说,叫“大智慧到彼岸”。现在我们知道了,摩诃是什么意思?般若,你就直接翻译的话叫智慧波罗蜜是什么?到彼岸。“大智慧到彼岸”——摩诃般若波罗蜜。然后它底下是分开来说,先说摩诃,再说般若,再说波罗蜜。波罗蜜,或者说一种以前是翻译成波罗蜜多,一个“多”字总在,然后由国人总喜欢说话短一点,那么担这多字省掉也一样,叫波罗蜜波罗蜜波罗蜜多,反正它总是这个词吧。后来中国人其实用了另外一个直接把它译出来了——“”,波罗密波罗密多就是。“”字是过河,从此岸抵达彼岸。

的思想,由于佛教进入中国普遍的被接受了,我们都要“”啊。我不是专门研究佛学的学者,我们系里有专门的佛学专业,那么有一次我们佛学专业的那位教授听说我也在讲《坛经》就问我:“你现在也讲《坛经》了?”我说:“我讲《坛经》只有一个目的。”他说:“什么目的?”我说:“等你来度我。”他笑了。我通过哇啦哇啦讲《坛经》来吸引你,最后呢?你就来度我了。他也笑了。边上的不知道我们在说什么,一个““字是我们关心的事情。现实世界叫此岸,在这里面折腾,起起伏伏,于是我们想要解脱。没完没了的折腾,哪时候是个尽头?折腾到最后人要走了还没有解决一个问题。按照佛教的说法,这一辈子折腾了一辈子,然后一走,下次又来了,这叫轮回。生死轮回。我们这次来到世界上并不是第一次来,我们先前来过多次。每一次来都做了事情,事情老早完成了,结束了。但是有东西留下来,叫业力。业聚积成一种力量,又把我们再次投入这世界,于是又来了。我们也许觉得这很荒谬迷信。我们有科学了,怎么好相信这种事情?

其实这个事情取决于我们的悟性的啊。我们肯定是再一次来到这个世界,没办法用通过科学来论证这一点。但是我们都带着东西来,这是肯定的。这个东西就是业力。前世再前世积累出来的,于是积累出了一个王德峰,又积累出个习近平。我们来历不一样吧?毛泽东有来历,我王德峰也有来历,你们大家都有来历。所以这就是一直在折腾的。佛教的目标很清楚的就是解脱生死轮回,解脱轮回达到不生不死。那叫彼岸了吧。

由此岸到彼岸那叫。然后一个人出家了,出家第一件事情是先先要第一个是什么呢?!剃度,就剃你的头发。你做和尚先要剃度吧,剃你头发的行为也叫,叫剃度。所以波罗蜜多波罗蜜多就是的意思。这个在古汉语当中跟“”是通的。我们现在应该看现代汉语的话,你应该写成三点水的。在古汉语这两个字是通的,所以直接三点水就拿掉了。实际上就是这个“”的意思,就渡河,由此岸到彼岸就这个意思。那么有六种度,叫六度六种波罗蜜多,或六种波罗蜜。第一种叫什么**?**

布施,布施波罗蜜,这是一种度法;

持戒,又是一种度法,叫持戒波罗蜜;

安忍,安忍波罗蜜;

精进波罗蜜;

禅定波罗蜜;

第6种,般若波罗蜜。一共6种,就叫六度。我们有几种度法?6种。

六种摆脱轮回,摆脱烦恼,摆脱生生灭灭,反正一句话摆脱人世间种种的折腾,怎么摆脱?如何从此岸到彼岸。这个度,6种。学佛一般从哪里开始呀?布施开始。现在中国民间善男信女做布施的很多,他们先相信了布施波罗蜜。那布施又有3种了: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

财布施是帮助人钱财,在钱财上帮助人。也不要误解,只有富人才布施,穷人也能财布施的。你现在饿的要死,我有两碗粥,我吃一碗,另外一碗给你,已经是财布施了。

法布施是什么意思呢?跟人家讲佛法启发别人。当然不仅是讲佛法,教人家谋生的技巧,谋生的知识和经验,教人家科学知识,都是帮助人更好的生活的。这也算法布施的。法布施两种,一种佛法布施,跟人家讲佛法;还有一种就跟人家讲知识,教帮助人家更好的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和经验。所以做教师这个职业蛮好的,教育这职业本身就是法布施呀。幼儿园老师、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大学老师。大学老师,你哪怕教的是计算机、科学,你也是法布施,应该感到了高兴。身为教师就是法布施者,应该很高兴的,不要讨厌这个职业。

那么无畏布施就帮助人摆脱恐惧。有的人就是无畏布施者,比方说将军,带领着士兵,抗日战争是吧?无畏布施。再比方说医生救人,一个人患了病是不是恐惧了?医生用他的医术,用他对这个病人的关爱让这个病人摆脱恐惧,这都是属于无畏布施。所以做医生应该感到自己很高兴的,你是无畏布施呀,那么持戒又有种种,要守戒律。那么我们能做持戒的也不多,大家有的人做得到,有的我就做不到,最起码的五戒我都戒不了。这个饮酒我要饮是吧?很难。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杀生我也做不到,不杀生我也很难做到的,我吃荤的了。饮酒我也做不到。妄语基本上要能戒,偷盗、妄语这个东西要戒。持戒布施

那么安忍布施,人间有种种的苦,一种是人家害你,怨害。你受了冤枉你能忍吗?一种身体遭了病,痛苦了你能忍吗?艰苦的恶劣的环境你能忍吗?这叫安忍波罗蜜

精进就是学佛要专心致志,不能退转,持久不懈。现在有的人修行是可以的。我有一些中学同学,我说你们堪称四个字叫“勇猛精进”,绝不妥协。

这个禅定,那么现在有的人也开始实践了是吧?坐禅七,现在有些寺庙也提供了这种环境,七天时间你去坐禅,手机关掉。还要禁语不能说话。不知道在座谁去实践过,我有些朋友去过。那么在家里然后继续,每天要禅定,也是一种波罗蜜。

那么最后一种,惠能这里要讲的叫般若波罗蜜,用我们的般若智慧来度,就这个意思。怎么到彼岸的,大智慧到彼岸,那叫般若波罗蜜

我们先来看他前面那句话,我们回到开头,“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这话怎么理解?我们去觉悟到般若的智慧,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怎么理解?这不是句空话。惠能先跟我们讲,你们要相信自己呀,般若之智你们都有,每个人都有。听上去只是在鼓舞我们,很像励志的话,但是要有根据。根据这里他没说,我们来说说看。

那么最后一种,惠能这里要讲的叫般若波罗蜜,用我们的般若智慧来度,就这个意思。怎么到彼岸的,大智慧到彼岸,那叫般若波罗蜜

我们先来看他前面那句话,我们回到开头,“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这话怎么理解?我们去觉悟到般若的智慧,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怎么理解?这不是句空话。惠能先跟我们讲,你们要相信自己呀,般若之智你们都有,每个人都有。听上去只是在鼓舞我们,很像励志的话,但是要有根据。根据这里他没说,我们来说说看。

像我们这样在这个世界上活了几十年的人,大体都参加过某种活动,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是什么?别人的追悼会。去过吗?肯定去过了。亲人、朋友、同事突然去世了,然后我们去参加追悼会了。那个人前几天还活蹦乱跳的呢,突然就走了。消息传来我们极为震惊,然后去参加他的葬礼,走进了殡仪馆。在参加他追悼会的时候,站在他的遗体面前,你心中受到的震动是极大的。这个人前不久还是活蹦乱跳,还有他远大的人生计划要去实现,突然就终止了。你站在他的遗体面前,你感受到了什么?人生的短暂,每个人的渺小,有限性。一切我们的生活的未来,并不是理性的计划好决定的,这一个叫遭遇虚无。你站在他的遗体面前,你领会这件事情的时候,你就是遇到虚无了。

这样的追悼会一般来说一两个小时就结束了。追悼会结束之后,你从殡仪馆里边走出来,走到街上。街上人群熙熙攘攘,跟往常一样,皆为利来,皆为利往。满街的路人,你这时候感受到大家都很可怜,跟刚刚死去的亡者也跟你自己一样的可怜。无论这些路人当中有多少成功人士,或者有多少什么底层劳工阶层,满街的路人一样的可怜,都面对虚无

你在上海假定啊,你要坐公交车回去了。由于这班公交车很久没有来,这个车站上挤满了人,终于这辆公交车就来了。人们蜂拥而上,干嘛?抢座位。这时候你抢不抢呢?你肯定不抢,你觉得毫无意义。到了车上两个人正为一个座位该是谁坐的?争起来了,吵起来了。你觉得他们很可笑,你就跟他们说了这一句话,用上海话说的。“阿拉上海宁”

【我是上海人,苏州北面的人将来到西宝新路,苏州南面的人将来到龙华山啊】

能听得懂上海吗?上海有两个殡仪馆,一个在苏州河北面叫西宝新路殡仪馆;一个苏州河南面龙华殡仪馆。这个上海人就说了,因为他刚刚去加过追悼会。

苏州北面的人将来到西宝新路,苏州南面的人将来到龙华山啊

这两个人一听过了不吵了,为什么?终极关怀来了。

当你参加了这段这次追悼会之后,你领会到虚无了。你从虚无的一边看人生了,这就是般若智般若智慧就是领会虚无的智慧。假如你把你对人生的这份真切的感受,从般若智角度来感受人生,你把这种感受保持了一辈子,你就是。结果你只保持了两个小时,因为你回到家里坐下来想起来了,明天要评职称了。学术委员会一共有15票,我现在还没到半数,还差两票。这两个学术委员会委员,要到他们家里去看看。你带上了你的礼物,还带上了这几年出版的著作。到了这两个教授家里了,你那个可怜的样子噢。我如果今年再评不上正教授的话,我明年就以副教授退休了。引起他们的怜悯,为的是得到这两票。我们人生就这样的,从殡仪馆里面走出来之后,对人生的那份感受只维持了两个小时。

假如你把它延伸为一生呢?你就是!所以惠能说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什么时候呈现的?你参加追悼会的时候它呈现了。所以他绝不打妄语,不是空的,跟我们讲你们要相信自己,你们本有般若智的,这话不是空话。所以我们有自性般若就这个意思。

我们会回到后面的这个地方,42页上,“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有的版本叫唐言,当时是唐朝,唐言就是汉语了。

“唐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再口念,”口上天天念也没用。

“口念心不行”,心不跟上去的话,就像我们通常讲小和尚念经是吧?有口无心,心不上去,就生命感受不放上去,就生命感受不放上去。

“如幻、如化、如露、如电”,这就借用了什么?他肯定听过《金刚经》嘛。金刚经最后的偈句是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口念心不行的话,那叫有为法当中的一种。天天说佛经,就以为这是一个功课了,这个功课就能帮助我们,但心不上去,这不行。

“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好,这样讲完了以后,后面就分头开始说了,先说摩诃,而后再说般若,最后说波罗蜜,这样就完成了这个般若品了。

那么先说摩诃什么意思?大。摩诃,“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这个虚空其实无法形容,只能说它不是什么。比如说“无有边畔,亦无方园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

“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这句话最要紧。我们的心就是妙性,本空啊,“无有一法可得”,我们认识这个事物,认识那个事物,认识万事万物,我们都无法依靠他们的。先明白这一点心就大了。心大的前提是,不空如何能大?什么叫心不空呢?你心中总有所附,好像有所依靠似的。比方说你有博士学位,你就说我这个是大知识分子,我有所附。你腰缠万贯,你金钱和财富是你心中所附的。你有各种经验和知识跟别人不一样,比别人高得多,这也是你有所附。你这样看待事情,不是那样看待事情。你的看事情的角度,你认为你的看法是真理,也是有所附。这样的心就是我们通常的心,它不空的,他东西多了。这个心不会大的。远离着摩诃呢。

接下来要怎么?全部把它空掉。“本无一法可得”,你有所依你就心不可能大,你就不能包容万物了,空了然后能含万物。所以第一件事情先要讲摩诃。

“自性真空,亦复如是”。所以我们先要大,大的前提是要空,不空是不可能大的,我们都积累了不少东西。积累了我们的财产,积累我们的地位,积累了我们的偏见。我们把这偏见当成正见,当成我们宝贵的知识和经验。我们依靠这些依靠那个来看待万事万物,一看就看错了。就是偏了就不能含万法了,不能包容了。所以这就是第一个要讲的意思叫摩诃,摩诃的第一层意思,就是。这空已经很难做到了,很难做到的。

实际上我们中国人理解佛法,理解释迦摩尼的学问有一个基础的,这个基础是道家给我们奠定的。一个人永远要从低处出发的,不能从高处出发的。这是老子道德经里边不断跟我们提醒的话。你要往高处走,你先是从低出发。你别认为自己有什么东西。你什么也没有,你必须向水学习。水在高处流,在低处照样的流,在低洼处它也能流。所以《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众人之所恶,就是人人都不愿意待在那个地方,叫低洼,水照样在那里。“处众中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所以水最接近于天道。要向水学习。已经有这层意思。

中国人道家的智慧做基础的,你就能够领会佛家讲的摩诃。现在我们当下的人,在资本时代里边都喜欢高啊,自我宣传啊,闪亮登场呢。高调出场,这些全不空的,全带着东西来了,就是这个意思。那么广告业更主张这个东西,就宣传广告自我推销,文明的毛病就这样的。那么我们在这种里边我们就离开智慧很远了,所以惠能在这里先讲摩诃般若波罗蜜,里面先讲一个摩诃,讲摩诃,先要讲第一层意思,空了然后我们心量广大了。

然后第二层继续说的是你先明白了,但又不能执着于。第二句话,“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不要听到我说空了,“便即着空”,着空就执着于空。这第二句话又来,“执着于空”,我们不是活在这世界上了,我们确实应对万事万物,你把它们都看成是不存在的东西加以拒绝,不对的。的目的不是拒绝人世间的事情,而是因为你空你能够包容它们。所以第二层意思一定要讲,讲完整了。

然后底下看他说“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我们要把我们的自性看成是这个世界一样的,空而且大,只能包含万物。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即空,因为然后能含万法,这样才把摩诃讲出来了,在的之后才含万法的,你就不会执着于万法,你能包容它,并不执着它。

所谓不执着叫什么?“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着,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这话是要细细体会的,人皆有善恶吗?有。你不能否认的。但是你承认有善恶,领会有善恶,你不执着,这个一定是恶,那个一定是善,一执着又不行。所以这叫不取不舍不取就是你不执着做善恶的对立;不舍,也就什么意思,你不否认善恶的区分。你舍了就把善恶的区分都否定掉了,这不可以的。但是有善恶你不能执着,坚定的划清界限,善与恶的那个界限一定要划清,抓住这条界限你就要取了,仍然是错的。所以叫不取不舍,你就不染着了。于是这两层意思合起来,一个叫,一个叫含万法又不染着,这叫摩诃。这样就把摩诃波罗波罗蜜的前面第一个摩诃讲完了。

我们刚才读般若品。读到42页的最后一段,我们再看一下这42页上的最后一段讲,“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万法就是万事万物,万事万物的意义都在人性之中。所以讲摩诃这个境界,摩诃就大的意思了。

第一层先讲空,不空不能大。第二,不能停留在空,空而后能含万法,这才叫大。然后说到“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着”,这就叫“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惠能这份说明其实有一个道家的思想做基础的。我们非常惊讶的就是惠能不识字是个文盲,他如何能知道那么多?对道家的精神有领会。那么我们现在也无法揣摩了。他肯定听过,不识字不能阅读,但是听。当时中国文化在日常生活当中不断的被讲的,像比如说《道德经》里的那些话,我们今天中国人比较生疏了,所以当时许多话都是很普遍的要会说的。五千言《道德经》。我们想一想《道德经》当中其中有一章是这么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其实都会说,今天在中国不会说了,以前都会说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圣人就是治理百姓的人。

《道德经》当中凡提到圣人指的就是治理百姓的人。治理百姓的人应该达到天地境界。人生有几层境界,冯友兰先生说的蛮好,说4层境界:第一层境界叫自然境界。就我们出生的孩子在孩提时代。淳淳朴朴的赤子之心,那是自然而然,这叫自然境界。然后人总在长大,逐渐长大就知道这个世界上的利害得失,然后不断的学习趋利避害,那么就自然地进入了功利境界

所以中国人那句老话说的对,“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你在孩子做儿童的时候,你童心是自在的。但是你总要长大,长大就知道趋利避害,那么就自然要进入功利境界,你就不自在了,功利境界。那么在功利境界之上还有一层境界,叫道德境界。我们不能否认道德境界的存在,为什么不能否认的?世界上有许多的事情它是非做不可的,不做整个社会解体了。而你去做这件事情的话,对你没有任何好处,甚至还带来伤害,但是你还是必须去做,这叫成仁赴义

儒家强调这个境界的哦——“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因为有那层道德境界在。人进入第三层境界,道德境界要当然比功利境界高,你把这个道德境界拿掉做事情的话,在社会上终于行不通的。你比方说三聚氰胺的事情我们听说过吧?这三鹿奶粉集团用三聚氰胺,然后我们中国人终于不敢喝奶了你知道吧?喝这个奶喝出事情来了,三聚氰胺不就导致三鹿集团的什么垮台吗?它只停留在功利境界里面。他当然要用三聚氰胺,人家都用我也必须用,否则我的成本比别人高,我在市场上就没有竞争力。这完全是在功利境界当中思考问题的。终于导致了这个集团瓦解。拥有一层社会责任。所以每一个企业它不光知道自己是一个资本增值的一个机器,而且还知道他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成员,这个社会成员要对社会生活,并对社会生活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这一层了解到那叫道德境界

那么一个做企业的人,他一定知道。最初学管理科学是处理什么事情上,什么境界上的事情,功利境界上的事情。学MBA或者EMBA就是建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现代企业制度,什么叫现代企业制度?就是利用利益驱动机制。让每一个企业的员工能够有积极性,岗位职责、利益都定好,这是功利境界上的事情。然后你学了EMBA的课程,然后你在你的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之后,你发现问题没解决。你建立的制度应当要得到每一个员工的遵守。但是每一个员工都会认为你建立的这些规则制度都是来对付我们的,在道德上并没有认同。于是企业家终干发现还有下一步要做的事储就建立企业文化,什么叫建立企业文化?就树立本企业的价值观念、理念。那么中国企业家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历程,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进步的。从一个小老板摆地摊开始是吧?然后创立家族企业全在功利境界里面做事情的。后来才知道企业做大之后他是承担社会责任的,然后他跟员工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家族内部的关系。你要运用人才你就要引进人才吧?你不是说引进一定要是三大姨八大姑的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办?你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之后又发现这个制度要被有效的执行啊,必须做到一点一—企业员工在道德上认同这个制度。

如何做到让他们认同这个制度呢?于是要建立企业文化。那么有一些企业家就这样进入了第二阶段了一—企业文化的建构。有道理的,别以为它是务虚不务实的事情,实在来说是很根本的事情。因为中国企业是中国的企业,员工都是中国人,你跟老外不要讲什么企业文化,你给他规则、合同就可以了,大家都是契约精神

中国不是这样的,于是第三层境界就要来叫道德境界。如果你在你的企业里边成功的建立了企业文化的话,你就是这个企业有道德境界。它会产生什么效果?当一部分员工违背这个企业的制度,为了自己的利益,破坏了规则,违背了制度,其他员工会非常反感。如果达到这一层状况的话,这个企业的道德境界就是树好了。不是每天要有人看着管着,就像考勤机一样来检查着每一个人。大多数员工在道德上认同这个规则,也就是认同这个企业的文化和它的价值,然后以在企业工作为光荣,你道德境界就成功了。

那么你企业家怎么样?你还在上升,你要从道德境界上升到冯友兰先生讲的最高境界——天地境界。这什么意思呢?就是要做到惠能这里讲的“若见一切人恶之于善,尽兼不取不舍,亦不染着。”这本来是道家的境界,就是老子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什么叫刍狗?就把草扎成的狗。古人在祭祀的时候,把草扎成狗的模样,作为一个祭品放在圣坛上,那叫刍狗。然后祭典的仪式,祭祀的仪式结束以后,草仍然是普通的草,它先前是圣物,此刻又是普通的草。老子说天地包容万物了,它并不偏向,不能指什么?没有善恶的区分。好,某些物是善的,某些物是恶的,没有。刍狗是善的吗?圣物。祭奠仪式结束,它就是普通的草。没有善恶!所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让万事万物各得其所,如其所是的存在就可以了,你不要区分。天地不偏爱的。就像天普降雨水的时候,它是不是只淋到一部分事物身上,另一部分是不淋到它身上?不会的。普降雨水,它不偏。天地的境界本如此。那么你管理一个企业或者你治理一个国家的圣人。你应该是天地境界。就是你在你管理的员工当中,不要区分出好人和坏人,员工在道德境界,但你要超出道德境界。如果你不超出道德境界,你这个企业家跟普通员工一样爱爱恨恨,那你肯定错了。一个企业一定会有一些员工品级不端正的噢,为自己的利益破坏了,以个人的利益破坏了企业的利益。

企业是大家共同的饭碗,某些人为自己的私利破坏了它。这种人你怎么办?你把他当敌人看,划为敌人的阵营。还有一部分员工道德是向来是端正的,品级端正,恪守这个规则,你说这是我的朋友,于是你这个企业家就在你的企业内部区分了敌人和朋友,两大阵营,你始终跟员工一样停留在什么?道德境界里面。善善恶恶,爱爱恨恨。你怎么好做企业家呢?你必须超脱,你必须上升到天地境界呀。“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你就对了。

所以中国的道家思想做基础才会有会人说出这样的话:“见一切人是善与恶,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着”。谁让你来担当企业的最高领导的?既然你这样做了,你是这个职位上的,你就应该在天地境界里边,你不能加入到一部分员工的队伍里边,跟另一部分员工战斗。你也不能想象你的企业应该和所有的员工都是道德上善良的人,这是不可能的。某些员工为自己的利益破坏了企业的利益,你只要指出他的错误就可以了,但你别把他打发为什么?你的敌人。你别给他贴这个标签,这叫天地境界。所以读道家的著作和读比如说禅宗的坛经,就是读我们的生活。这样我们就有正确的收获。

以前我在上海讲道家思想的时候,课间休息,有一位企业家朋友上来问我。

他说:“王老师我有一个难题,你看看你是怎么看法。”

我说:“什么难题?”

他说:“我们企业最近要进一部分人,要招人了,我希望得到的是德才兼备的人,但是德才兼备太难得。”

“那么基本情况是有的人是有德无才,有的人是有才无德。面对这种情况,假如你王老师会选择什么?是选择有的无才的,还是选择有才无德的?”

我脱口而出:“选择有才无德的。”

他非常惊讶,他说:“我以为你王老师肯定说要有德无才,德比才重要。没想到你是这么说的。你说说看你这么想法的道理在哪里?”

我说:“很简单,你想想毛泽东吧,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当时是秋收起义,肯定搞不好失败的是吧?然后带着部队到井冈山去了,朱德毛泽东领导的红军都是哪些人构成的?各色人等。旧军阀有吧,旧军官,朱德自己就是旧军官嘛,地痞流氓,一些不安分的穷人全来了,土匪。贺龙就土匪出身。你说不要他们,要干干净净道德上善良的人主持工农红军,这怎么可能?毛泽东眼睛很清楚,看人看很很准的,此人不是个好人是吧,但是他有用,进来”。

然后毛泽东做了这些最重要的事情是在中国工农红军里面建立了道德境界。怎么建立的?思想和组织两个保证。组织支部建在连上,三湾改编,然后思想是我们是人民的军队。我们跟人民的关系是鱼水关系,一大堆话,我们绝不是流寇和旧军队,他整个道德境界就建立好了。让那些人黑的进来,红的出去。你怎么好区分,说好人进来坏人不进来是吧?你这个境界就低了。要超出,为了共同的事业,你把共同的解放人民的事业讲清楚就好了。然后定一些制度都是体现原则的,你就可以了。官兵平等,士兵委员会。打仗的时候一定听军官的话,那叫军令如山倒。仗打完了过民主生活,对那些军官有不好的事情或者不好的行为的情况尽管提出批评嘛。毛泽东后来一直说这叫井冈山的经验。毛泽东建军原则,建军思想都在时期成熟的,那么我举这个例子叫井冈山的经验。毛泽东建军原则,建军思想都在时期成熟的,那么我举这个例子在说明什么?这些大人物呀,像毛泽东这种大政治家,他也是思想家。

就像曾国藩当时带领湘军怎么把湘军训练的这么好的?第一,意识形态——道德,这都是有前面的经验的,毛泽东一定知道这些东西。虽然曾国藩没有把支部建在连上,这件事情虽然没说,但他基本上做到了这个原则。所以湘军是到百姓当中是秋毫无犯的,所以他奠定了曾国藩战胜太平天国的基础呀。这些历史都放在那里。所以我就在想中国人的智慧,儒家的、道家的,做了一个基础,才有了惠能说的出这样的话。人有善恶,实际上人做的事情有善恶,人没有善恶

后面第三品疑问品特别强调这个东西,不要见他人的是非。但是他人做事情有是非,事情有善恶有是非,但别把这个是非和善恶作为标签贴到做事情的人身上去。所以这一切都是对我们极有意义极高的启发。把我们做事情的境界往上提一如薛宝钗讲的,红楼梦里第56回就讲这句话。做什么事情都要用学问往上提呀,如果不用学问往上提,都流入到市井中去了。这是薛宝钗跟探春的一个辩论嘛。探春只知道法家的原则,要搞改革嘛。探春理家就是搞改革,什么改革?就联产承包责任制,读过《红楼梦》就知道,在大观园里边联产承包责任制跟中国改革第一步农村改革时期完全内容一样,但是薛宝钗马上在旁边提醒她,还要有儒家的境界,那个学问。

所以我请大家再看一段这个话就这个意思。就42页最后一段,即“若见一切人”,我们周围的人多了,有善有恶啊,有君子有小人,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你说林彪是小人吗?是君子吗?毛泽东看得清楚呀,打仗是不得了的人呐,叫战神啊。十大元帅当中最厉害的其实就是林彪啊,三大战役当中两大战役都离不开他,统帅百万太军,但这种人什么心胸狭窄,在政治的领域里边,毛泽东也看得清楚,所以该用他就用他。

你不能说林彪应该成为一个善人,然后我用你。哪有这种事情?好,这个是历史上的事情,我们不再讨论,有的人还在继续研究林彪怎么会叛逃,诸如此类这种事情咱们不管,这是举例子。人有善恶,对。“不取不舍,亦不染着”,你一染着就跟上去了,你要加入善人的队伍跟恶人战斗是吧?你染着了。

“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我们心如虚空吗?我们能含万法吗?做不到,就摩诃两字没了。第一步讲摩诃

然后我们看45页,第一段45页上第一段又再告诉我们不要着空,虽然要讲空,但不能着,不能执着。“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那么又有一些这样的迷人,空心静坐,打坐坐禅,把心里腾空了,清空,什么念头都没有,静静的坐在那里叫“百无所思”,并且自以为这叫,这就叫摩诃了。

“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这叫邪见。你“百无所思”,你“空心静坐”,你就跟生活彻底分离了,跟现实生活彻底隔绝了,你空心静坐什么念头都没有,石头一定坐得比你好。你比得过石头吗?它本来就没心了,我们有心叫妙性,妙性的空不是百无所思。不是百无所思,是思多了,多到什么程度?广大

你看下面一段,“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世界各种事物组成的叫法界

“用即了了分明”,你本来虚空的心用到每一个事物上去,就每一个事物的意义都出现了,因为你没有自我偏见,你把偏见拿掉是空了,空了以后你再去看事物,这叫了了分明。然后你行为那叫应用,应用便知一切。你看看后来阳明讲知行合一此处就有。用是你领会事物的意义,应用是实践。你把对事物的意义的领会用到跟事物打交道的这个行上去,那叫你知道了它。真切的知道它,这就是知行合一应用是行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波罗第一要领会虚无的,第二以虚无的态度跟事物 打交道。你不能说参加了追悼会,从殡仪馆走出来之后觉得人生了无意义呀,唉,人活得再长也面对死亡,人生不就是空吗?于是人生如梦了,然后就别活了吧。怎么好可以这样你领会虚无,然后自己直接到虚无中去了就错了一—你叫执空,你把空还得空掉,那叫空空。那么就红楼梦里面一个叫空空道人,空空二字就这么来。

对第一层达到的境界再空一次,叫空空,回到现实世界。我们先要出世,那要空。出世而后入世,那叫空空。就空空了。空空就回到现实世界中来,如此才能算般若智。般若智慧是领会虚无的智慧,领会虚无而后按照对虚无的领会来跟事物打交道,来生活在这世界上,那才叫般若

我们活在这世界上确实是短暂的。一切的事情产生了而后又消失了,生命正在走向衰老,最后一个终点就是死亡。是人生确实如此,你怎么办?你就在当下,活着的当下,直接跟虚无站在一边,来反观生命的意义。你跟虚无在一边了,你就是跟不朽在一边,然后活在当下。这是佛家追求的境界,不是说当下就死吧,离开这世界,不是这个意思。

我不知道在这里讲过吧,我母亲生前是一个克勤克俭的人,用过的东西都不肯丢的。后来我长大了自己成家了是吧?那么也经常回到我母亲的家里,回过去一看我真是受不了。我小时候他叫我去买小菜的菜篮子,多少年过去了,我都30多岁的人,这个蓝子还在。她用各种绳子把它捆绑起来,居然还可以装东西。家里一大堆全是这个的东西,我看见就像垃圾筒。我就不断的跟我母亲讲,这些东西都给扔掉了,你生活在一堆垃圾当中,她很愤怒,绝不同意。我也没办法是吧?

后来她走了,那么我跟我姐姐一起整理她的遗物,这些东西终于可扔了,反正她不在了。扔吧。但是我在扔的时候心里很难过,我想她如果在的话,她会非常愤怒。我现在趁她走了,我扔的。心里就有那种内疚了,但是当我内疚之心一起来的时候,我又在想此刻她正看着我呢,她在天之灵看着我扔她东西,她会怎么样?我想她一定微笑,扔吧。她此刻已经解脱了。她的在天之灵看着我扔她东西,她只有微笑而已,信不信?我相信肯定这样。

当我这样一想的时候,我又进一步想了一句,想了一层意思,什么意思呢?如果我此刻呢,就应该跟我母亲一样站在不朽的一边了,站在虚无的一边看自己当下的生活不就对了吗?心中法喜油然而生。我们确实活着,但是我们同时想象我们有一个在天之灵,看着自己的当下生活,我想这叫般若智慧。要体会的啊!

就是说比方说我们现在都希望现在年轻的父母,给我们留下很好的遗产多好。一大笔财富移赠给我们的后代。你想一想,这究竟是好事情还是不好的事情?就看你的心了。假如我父母亲都留下一笔巨大的遗产给我和我的姐姐,假定这样啊,结果会怎么呢?有两种可能,一种我跟我姐姐的境界都很高,无所谓。一大部分捐掉吧,我们也不要,我们后来真捐的,捐给龙华寺的。还有一种可能情况是什么?我跟我姐姐都在想,这该是谁的?谁拿多少?比例是应该怎么确定的,搞起来了吧?搞到后来执不下去,终要对簿公堂了。你说这个父母留给我们的遗产有了吧。搞到后来争执不下去,开始要对簿公堂了。你说这个父母留给我们的遗产有意义吗?于是父母在天之灵看着,当时他们想我们克勤克俭就是为了后代活得好一点,所以把遗产给你们了,他们坦然的走了。但是他们在这里看着我们对簿公堂呢,诉讼于法庭,他们痛苦吗?一定。看来不应该留给你们的。

这些东西全是什么东西?有遗产也罢,没遗产的获得也罢。你要有一个在天之灵,在虚无的一边看当下,你就知道怎么对待这笔遗产了。什么叫般若智?这就是。读《坛经》要实践的,实践上就是我们心灵的改变。以后我们还读《传习录》。《传习录》重在一个字呀,它要是进入我们的生活,进入我们对生命的感受,改变我们的人生态度,这是最重要的,否则白学了。所以刚才这位朋友提出一个建议我觉得很好的,我们读《坛经》呐,每一次是否留出一点时间,大家讨论讨论。中国学问都是讲论的嘛,书院都是讲论,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在历史上是非常精彩的,那些大知识分子大思想家像朱熹,像陆九渊在白鹿洞书院讲,那么多人四面八方的都来了,来了就听,听完以后就开始讨论,这是中国的精神生活,中国历史上的精神生活。

西方历史上的精神,向来是到教会教堂里去的。中国没什么教堂,就是书院。这个讲论讲论是蛮好的。你看《传习录》都是对话,当然也有部分是书信。《传习录》分了上中下三卷,中卷是书信。上卷和下卷全是对话录。有疑即问,问了就解答,然后讨论。你阳明讲了一句,我觉得好像有点懂了,但是还是不清楚继续追问,然后阳明再继续回答,这是非常精彩的事情。读《传习录》很开心的。徐爱录、陆澄录、黄直录的都是非常精彩,因为他们都带着生活来的,来请教阳明的。所以我们刚才讲这一段就是把生活要讲进去,就是我们对人生的一些生命的感受,我们的许多的烦恼和折腾来自哪里?惠能就告诉我们,我们本有般若智,但是我们自己看不到它,我们要再度的发现我们本有的自性般若,所以这是一个最要紧的事。

我们再看下去,“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别把意思用错了。这叫什么呢?“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广大”,“一真一切真”其实是弘法师说的话,他这里继续用了。弘忍法师当初跟神秀讲的 “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自性,即是真实”,这叫如如自性。你如如自性一起来一切都是真的了,否则全是虚假的,如梦幻泡影。“心量广大,不行小道。”在惠能看来,佛教的这些重要的宗派之外的许多就是小道,包括修行的许多,民间流传的方法,都是小道。

“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我们自己的生命体会不上去,叫“心中不修此行”。在禅宗看来修佛就是修心呢。心不上去,心中不修,此行怎么用怎么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这样的人“非吾弟子”,这样就解释完了“摩诃”了。

摩诃解释完了就要学下面一个词了,叫“般若”。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唐言就是汉语言了,因为当时是唐朝,假如宋朝叫宋言。好,那么汉朝叫汉言,就是汉语。用汉语来说叫智慧

“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行就就实践。唯识宗它是讲道理讲得多。学唯识宗你一辈子学不完,那个佛理浩大、深刻,这叫解门。唯识宗的修行法门是解门,叫理解。有的人一辈子研究唯识宗。那么禅宗叫什么?行门——实践的法门,所以叫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

“常自言我修般若”,常常自己在说我正在修般若呢。

“念念说空,不识真空“,真空就是空空的境界了。先说一个“空”字还不真呢。

“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很简短,就一段话就把般若做了一个说明。

“何名波罗蜜?”底下就解释第三个词,波罗蜜或者波罗蜜多

“此是西国语”来自印度的,当时对中国来说,西方就是印度。中国有两次西学东渐的,第一次就是印度佛学进来,第二次就是近代西方学问来,叫西学东渐

第一次就是印度佛学进来,这是“西国语”。“常言到彼岸”,用汉语来说就是到达彼岸。

“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你领会了这个佛理的话,你就离开生生灭灭了。你着了这个境,人生有种种的处境,你着境了,生生灭灭就起来了。好,底下一个非常好的比喻,叫此岸和彼岸的关系。人生起起伏伏,万事诸行无常,生生灭灭。好比是海面上的浪花。浪花起来了又下去了,海面永远是如此的,这叫此岸。“若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那么什么叫彼岸呢?就是海水本身啊,海面的浪花,始终起起伏伏,请问海水增了还是减了?不增不减!大海就是这样的。尽管它的海面波浪不停的起伏,但是海水是不增不减的。我门千万别把彼岸看成是空间的远方。我们要抵达它。此岸和彼岸之间似乎有空间的间隔?没有。彼岸就在此岸中,海水就在浪花里,我们跟着浪花走,我们就遗忘了不生不灭的海水了,也就是遗忘了彼岸。这个比喻是实在是非常深刻的。我们待会面继续说。

他说“离境无生灭,如水常流通,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什么叫渡?渡就是离境啊。一离境就无生灭,无生灭你不就在海水本身里了嘛。这就是波罗蜜。不是我们要跋涉千山万水,终于到达西方彼岸,不是这个意思。就当下!这个道理如果解的透了,那就是一个根本的境界出来了。我们不免要问,这海水平静得很,平静如镜,多好。也就没浪花和海水本身的区分。我们问海面的浪花是如何起来的?如何生生灭灭起起伏伏?这个解释很简单嘛,风吹的。这个禅宗有一个公案就讲一个徒弟一个弟子,他也坐禅想要禅定,坐了很久了,然后弄得他很苦,怎么苦呢?他每一次要坐定下来以后总是心神不定,各种念头起起伏伏的,然后他就抓住这个念头,要摁住他。摁不住的吧?这个念头你要摁住它就跳到别的地方去了,于是他就问他的师傅了,他说我打坐,我心里的念头像猢狲一样,就像猴子到处蹦蹦跳跳的,我都抓不住他也摁不住他。师傅啊,我怎么办?他问师傅的时候两个人正在路上走嘛,走到一个河边,他正好问了这个问题。师傅马上就指着河面跟他讲,你要摁住那个猢狲干嘛?你看这个河面,你看水面如风吹水自然成纹,就是波纹的纹,纹路的纹。风一吹,这水面不就是有小浪花了,有涟漪了,就起起伏伏了嘛。这是不可避免的,你不用摁着它,那个弟子当下就悟了。

那么禅宗公案放在那里,我当时想为什么就悟了呢?他怎么悟的呢?我们就讲这件事。海水不可能平静,它的海面。虽然海水常流通,就是它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但是海面是不可能平静的,为什么?风会吹的,什么叫风?就是种种的境。顺境逆境,我们人生总是在不同的处境里的,这个境就像风,一吹,我们的心本是海水。他应该是不增不减的。但是处境一来你这个浪花就起来了。他拿海的浪花跟海水本身比喻我们这个心呀。处境一来就是起来了,浪花起来了。浪花起来,你就跟着浪花走,就是45页倒数第二行,你跟着浪花走叫什么?着境。着境嘛就生生灭灭了。你如果离境的呢?就风是吹了,但是你没觉得它是风,你就在海水本身里了。

以前传说的故事真假不知道,就是苏东坡我上次提到吧,苏东坡修佛呢。他有一个佛教界的朋友,当时他们两个人之间彼此有一条河流相隔,苏东坡在这个地方做个小官,修佛很认真,有一次觉得自己的境界到了,写下一首诗,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怎么写的?“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他很得意,叫他底下的一个差役,过河去把我写的这首诗给那位和尚看看,和尚一看底下批了两个字“放屁”。这个差役就把它就传回来了是吧?把这张纸拿回来了。苏东坡一看忍不住愤怒起来。我修到这样一个境界,我都告诉你了,叫八风吹不动了,你居然说我放屁呀,我得跟你理论理论。过了江了,找到那和尚了,和尚说你还八风吹不动,我一个屁就把你从对岸吹过来了,这是个笑话。真假不论,这个笑话太有道理了。苏东坡当时的境界真没到。为什么?他着境嘛。

人世间有8种风,你要抵抗它,你仍然着境了。佛教说人世间有种种的风,有的人表扬你,那是一种风;有的人冤枉你,又是一种风;有的人贬低了你、诋毁了你又一种风,种种的风一共加起来有8种。问题出在哪里知道吧?还是惠能那句话“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倘若你能做到别人在诋毁你的时候,你不觉得他在诋毁:人家在赞美你的时候,你也没觉得他是在赞美,这个风就没了吧?你这个叫离境离境嘛,无生灭。很难很难的,太难了!

我做学问的就是大学里老师,最容易关注什么事情,各位知道吧?人家对我的评价。一个学者恐怕如果他不关心钱财倒是可能的,因为他那个职业就是做学问。不喜欢钱财,也并不关心什么权力。我做一个干干净净的学者,认认真真做我的学术,但是有一样事情大多数学者免不了的就是Reputation——名声!名声是每每学者最关注的事情,我尽可以穷,也尽可以始终没有任何权力来,副处长也没做过。但是人家都说我学问了不起,我就很开心。人家说我学问不行就难过。这是学者很难避免的一个就是对名声的追求,所以他最容易受到这种影响。有人说某某人啊你的学问不行啊;或者有人说,啊,你的学问好得不得了。好,比如说我王德峰被称为哲学王子的,好,那么事情就来了。每一次出去讲课,人家叫我去做讲座,我心里就慌了你知道吧?大家期待着哲学王子。然后我讲话讲出来的那些东西,如果不能使大家觉得太有道理了,然后大家都高兴起来,如果大家觉得还没意思,那我完了。在讲座之前我心里就紧张。心来了是吧?就着境了嘛。你要不着境真难啊,我是亲身体会告诉大家。我在上海有些地方叫我去,比如说华师大、交大要我去做讲座,是人家一本正经开着车子到我这来请我,两个礼拜之后去做,那个广告、海报都在交大或者是华师的校园里面贴出来的是吧?我的光辉形象也在广告栏上,你知道吧。然后那么多人啊,把小礼堂挤得是满满的水泄不通,然后走廊当中全坐满了人,我一走进去一看还了得,咱今天怎么办?不能这样砸了。必须满足大家你知道吧?这样一个想法一来你知道要出问题的。你要表现出什么?要满腹的经纶,然后嘛辩才啊,满口的如珠玉般的语言是吧?然后来吸引大家。不行的。

然后我还多亏读过《坛经》,我心里想“离境无生灭”,咱别把这个看成什么事情,就好像我们普通人聊天一样就好了。大家也就是正好愿意跟你聊聊,你就聊聊,你心里有什么就说什么,肚子里有什么就说什么,人家赞美还是不赞美,你别管,你把你想告诉大家的真实的话说出来就罢了,说完了就走。你就应该这样的态度嘛。

后来我就理解那些明星为什么要吸毒,真的蛮可怜的。成千上万的粉丝呀歌迷们等着他来。他并不能保证每一次演唱成功的。演唱有许多即兴的成分,经过几次事情,这种的名声如此之大,出场费高得不得了,那么成千上万的歌迷在期待着你,你唱失败了完蛋,怎么办?吸毒啊。有原因的。他以此才能支撑住自己成千上万,像我这个场面还很小的是吧?他那个大了,多少人是坐着飞机远道而来听你这场演唱会,于是就吸毒。在毒品的迷幻的作用当中,他遗忘了自我。然后再一次成功的演唱了,就这个道理。其实蛮苦的,很苦的。只有一个办法:请这些明星们歌星们读《坛经》。就这样没有别的办法的啊。他不是《坛经》,他依赖的是毒品, “着境生灭起”,“离境无生灭”,这就叫波罗蜜了啊。

好,我们再翻过来看。那么我们再进一步说一说吧,就是说这个比喻为什么特别的重要。就是波浪和海水本身呀,波浪叫此岸,海水本身叫彼岸。这个比喻为什么特别重要?波浪是不是海水呀?是海水。你不能说波浪是波浪,海水是另外一种东西。它不是两样不同的东西,它就是海水,但是它起伏了,问题只是出在这里。那么人生是不免要起起伏伏吧,不免起起伏伏的原因是我们处境是不由我们自主的。我遇到这个处境还是遇到那个处境,谁能管得了这件事情?比方说当初中国人活得好好的,突然日本鬼子冲进来了,这叫风吹过来了。你说你别来,我们活得好好,我们是平静如水呢,他风来了别抵挡。你怎么办?浪花起来了,你要抗争要抗日战争是吧?对,这就是浪花起来了。浪花起来了,你别忘了这个浪花就是海水,在起伏中不要忘记佛性。我们说的渡当下即可渡,用什么渡的?就是用浪花来看海水。

我们每个人都是不断的由各种浪花组成的这样一个人生嘛。我们要从每一朵浪花里边就看到海水本身,这个浪花就是,风一吹念就起,或者是出愤怒或者是欢欣鼓舞,这个念全是情感噢,不是理性思考。妄念就是不好的情感,情感总是起起伏伏,因为你的处境变化了,叫风吹了。东风来,今天东风明天西风,后天南风在后天北风,不同的处境让你浪花就起来,你的心念不断起,也就是生命情感——爱爱恨恨、愤怒喜悦、难过悲哀等等,统统统统都来,这叫种种的念!你要从你这份喜悦和这份悲哀,或者从这份愤怒当中看到海水的真相,这就对了。我们不是没有情感,也不是说我们终于修佛修到了心中毫无情感,那叫空心。心嘛是情感所在的地方不是头脑。修佛不是修的我们无情啊,那还要学什么?你跟石头学习,石头就无情,它没有喜怒哀乐。

我们人总是有喜怒哀乐,喜怒哀乐就是浪花,但是让每一种喜悦,每一种愤怒,每一种悲哀,每一种欢乐都具有佛性的价值,这是属于佛性本身的东西。你就对了。如何属于佛性本身呢?这份情感,你没受到风的影响,虽然是风造成了你生命情感的起伏,但是你总是看到这生命情感的不朽的东西是什么。我该欢乐仍然欢乐,这个欢乐不是个小我之心的欢乐,是宇宙之心的欢乐。现在都是我描写,慢慢来,后面都一层层都会讲出来的欢乐。小我的欢乐还是宇宙之心的欢乐,这是不一样的,完全不一样。

好,我们再看第46页上,“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就是我们口中会念许多佛经的话,但是我们念了这些话,“有妄有非”,我们只是跟着字面走,这是口念的话。

“念念若行”呢?我们读佛经啊,我们心跟上去,这不是口中念,就心中在念。口念和心念,他没说心念,他说“念念若行”。我们读佛经是心在念着它,而不是口中念着它。如果“念念若行”的话,那叫真性

“悟此法者是波罗法,修此行者是波罗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这又非常有意思,有意思的话。后来他的一个弟子发挥了一下,这个弟子叫神会,也是惠能的一个重要的弟子。这个惠能说“一念修行,自身等佛”,神会说什么?让他把他发挥成这样一句话:“一念相应,便成正觉”。什么叫相应?这个浪花是一念,它相应着什么?海水本身。我是浪花,我同时就知道我是海水,不增不减不生不灭,这叫“一念相应”,这叫正觉来。

**我们不是不可以有喜怒哀乐,而是我们的喜怒哀乐和不朽的佛性在一起的。**当初有人吹捧毛泽东,那是康生讲的。我们听说文化大革命有一段叫“二月逆流”,那时叶剑英这些人愤怒了,谭震林是跳得最凶的一个人,陈毅也在那里跳。他们受不了文化大革命发展的状态是造反派夺权,夺各个省份、部门的权,这件事情他们愤怒了。你说造反、斗一斗,大家、群众都来批评领导这是可以的啊,毛泽东你发动文革就是为了这件事情的话,大家都愿意接受。结果发动夺权运动,夺权在什么时候发生的啊?1967年1月份,在上海首先,叫“一月风暴”,把上海市委的权全夺了。那个市委书记陈丕显、市长曹获秋统统下台了。造反派夺权了,然后毛泽东开始,毛泽东让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欢呼“一月革命”的风暴,全国各地都要来了。2月份来了。他们开始反对,在那个政治局会议上,开始挑战中央文革小组,那些人拍桌子把手指都拍断了,这叫“二月逆流”。然后这个事情汇报到毛泽东那里,毛泽东终于愤怒了,把那些人召来开会,他说我大不了再上井冈山,我还能打仗。跟林彪说,你现在也不行了啊,我跟你一起再上井冈山,让他们来领导这个文革吧。说了一大堆狠话你知道吧,这一大堆狠话说下去之后,这帮人就吓坏了,然后后来康生吹捧了毛泽东。毛主席今天说得话叫无产阶级的愤怒。我举这个例子在说什么呢?有一种愤怒是说来自佛性的。当然康生还没达到这个境界,但是他是捧了一下毛泽东。但是从佛理上讲呢,毛泽东的愤怒属于佛性的愤怒。就这个理。佛理就是这个意思,就是有一种愤怒不是出于个人的。喜怒哀乐就是种种的念,然后神会说“一念相应,便成正觉”,相应到哪里?佛性,正觉。那么禅宗说修行、顿悟,顿悟有时候就是这么顿的,突然一念抓住了。这一念抓住了,你就悟了。悟是怎么来悟的呢?不是修神通来悟,那是密宗的做法,修神通来悟。修念,抓住你那个念,看到这个念他的根源,然后你就成正觉。

后来文化大革命有句话就来了,“狠斗私字一闪念”,这些话怎么来的?就是禅宗来的。因为有禅宗思想中国人后面说了许多话呢。把禅宗拿掉,这些语言都没有的。比方说:“灵魂深处爆发革命”,不就是顿悟的意思嘛。很准的这句话,虽然用了政治的用处,我们把政治的意思拿掉,这句话是对的。禅宗讲的悟,为什么是悟?不是头脑,知识提高了,而是灵魂深处的事情**。悟是心灵的事情,不是头脑的事情**,这是第一项讲对了。第二他不是积累出来的,不是慢慢的悟出来的,而是暴发,那叫爆发,一下子。悟是心灵的事情,而且是心灵的生命情感的升华,升华呢?就是那句话--革命,灵魂的革命。所以禅宗讲的悟就是灵魂的革命。我们撇开这句话的政治背景,我们就说这句话本身的意思。“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本身的意思就是顿悟,顿悟就是灵魂深处的革命,而且是突然来的,一下子叫爆发,一点都不假。

我们就不知道什么时候在自己身上能完成,革命就是这个意思,完成了嘛,你就悟了呀。难就难在这里。现在私下里许多年轻人有心里疾患,忧郁症、焦虑症。心理医生去帮他们,他们花了钱呐,心理咨询,看精神的疾患,看那个忧郁症,基本上是没用的。因为最后一招就是心理医生口袋里的药。其实这些年轻人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生态度的转变。你不转变的话你这个忧郁症永远治不好,你的焦虑症也治不好。为什么?你那个小我没放掉,你忧郁什么?焦虑什么?无非一个小我呀!你把这个小我拿掉,不就没事情了吗。于是世界那么美好你知道吧!你小我不放掉,这个世界到处是阴暗的、灰蒙蒙的,然后你随时准备跳楼,忧郁症最可怕的就是跳楼。这个世界明明是万里晴空、阳光灿烂,他总觉得周围是灰蒙蒙的一片。根源在哪里呀?执着于那个小我没放掉过,所以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学《坛经》和《传习录》,而不是心理咨询。

所以我们年轻的一代正是要补课了,本应该从小的时候进入到这个境界哦,然后人世间有很多事情,你的心就很大了嘛。现在的心都很小的,我小时候我父亲一直跟我讲,人呢就应该旷达、达观,这话蛮深刻的影响到我,一些小事情很快就过去了。你别抓住他不放,人生以后的路很长,等等,这些话虽然很朴素,当时都说的。我们现在跟孩子都不说这些话,所以我们这个社会毛病生了。

我们接着上午的说下来,上午我们进入般若品,般若品的主题就是讲禅宗是一种怎样的法门,就是修般若智慧的法门,简单来说就是修智慧的法门。我们跟着惠能一路看下来,首先说明了般若智是一种最高的智慧,这个智慧中国思想中本来没有,是什么智慧?就是领会虚无的智慧。

虽然道家也讲之间的区分和关系。但是道家讲的不是佛陀讲的虚无,不是佛家那个的观念,佛家把世界的本体看成是,然后我们说般若智,是人人都具备的。菩提般若之智,每个人都具备,人性本自有之

我们举了一个例子来说,也就是当我们去参加某人的追悼会的时候,其实我们的般若智就被唤醒了。我们就领会了虚无。拿着我们对虚无的领会来反观人生,我们就会有佛家所应该有的那种大悲悯。天下的人,无论是亲人还是陌生人,无论是成功者还是弱势群体,无一不可怜。我们都被虚无包围着,随时遭遇虚无

假如你把对虚无的领会呀,延伸了一辈子,你就是。但通常我们只是把它延续了两个小时,我们又进入了生活的折腾之中了。人性本能领会虚无的,但他被遮蔽了,如果重新看见他那叫悟了,看不见他就迷了。愚蠢和智慧,不是愚笨和聪明的区分,是见或者没见佛性的区分。没见佛性的人叫愚人,虽然他可能极度聪明;见了佛性的人,就是智人,可能他智商并不高,我们上午也做了这个区分。有了区分我们才来谈般若智的。然后我们说整个般若品围绕着对一句话的解释,这句话是梵语当中的话,叫“摩诃若波罗蜜多”,这个多字拿掉也可以的。叫摩诃般若波罗蜜。摩诃是大。般若可以译成智慧。波罗蜜到彼岸。所以翻译成汉语就是这样一句话——大智慧到彼岸。到彼岸就是后来中国人用的一个字叫——保护过河,从此岸到彼岸,这就叫。可以把三点水省省掉。就是那个度。现在在中国汉语当中广泛的使用。度己度人,大乘佛教发的一个大的誓愿就是“众生无境誓愿度”,要度众生。地藏王菩萨说:“地狱未空,我誓不成佛”,要度天下的人,一个度字。

那么佛家讲度有六层,第1种叫布施;第2种叫持戒;第3种叫安忍,安全的安,忍耐的忍;第4种叫精进,修行的精进,坚持不懈;第5种叫禅定;第6种叫般若。所以叫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安忍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第6种般若波罗蜜。所以第二品般若品就是讲般若波罗蜜多,要用智慧来度——禅宗的主题。特别讲持戒波罗蜜的是律宗,纪律的律,律宗把持戒看成主要的法门。那么这些我们上午都讲了,我只是简要的回顾。

那么摩诃就是大,大的第一层意思叫空,第二层意思是能含万法,能含万法就才是大呢。我们的心能包容万事万物,能包容万事万物的心叫“心量广大”的心。它的前提是先得空,不空就不能太,太不了。我们在这个生活中世界中生活了那么多年,我们的心不是空了,而是越来越多的东西,种种的知识、经验、偏见、成见,种种的地位、金钱、本事等等,其实都让我们的心不是空了,而是反过来的。我们都有所执着,有所附。就是好像我们依靠着什么重要的东西来活在这世界上,这样我们的心大不了。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对事物的态度都在某种一隅之见之中,这是天下人的通病。

所以第一件事情就是先要讲摩诃的。“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这世界上没什么教命稻草可以捞。讲了摩诃,那惠能就用非常简洁的一段话讲了般若。般若就是用汉语来说叫智慧。这45页倒数第二段就一段话讲的,“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智慧是实践,不能脱离实践来讲什么智慧。我们后面在定慧品里边就能够明白这个道理。

“常行智慧就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天下许多人修佛都说自己在修般若,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真空就是空空。第一个空就是说看清楚领会到虚无。第二个,在对虚无的领会中回到生活中去,而不要执着于空,把第一个空字在空掉,那叫空空,那叫真空。

“般若无形相”,其实也就是说无法说他是什么东西。

“智慧心即是,本在你心里,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讲了般若智后就讲波罗蜜。

“何名波罗蜜”,就什么叫呢?

“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就是

“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长通流”,这就是此岸和彼岸的关系。此岸与彼岸之间并没有空间的相隔,此岸就是海水中的,海水水面上的波浪,彼岸就是这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海水本身,这样的来解一个字。实在是惠能极高的智慧体现出来了。我们就在生活的波浪中度吧。我们看透了每一个波浪,也就是每一个念,它的根源是自性,因为自性起念,就像海水起了波浪一样的。

那么如何会起波浪呢?因为人生处境一直在变化。这种变化的处境叫,如风吹水,自然成纹,风一吹到水面上,水面上就起浪花。所以我们如何面对人生的不同处境,才是根本道理,根本的解决问题的一个态度,解决烦恼的态度。

“离境”——就风怎么吹,都不足以让我生烦恼。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的心不起妄念,这叫离境。如果着境呢?就跟着风走,风怎么吹你就怎么想,处境怎么变你就怎么想,这叫“着境生灭起”,就是水的波浪。“离境无生灭”,就在彼岸了,就在佛性中,就在那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海水本身里面了。

最困难的事情原来也就在这件事情上,我们如果把自己的每一个小我的人生看成是大海的,海面上的一朵浪花。我们自己这朵浪花如何能领会到海水本身呢?这是不是难啊?非常难!讨论禅宗的思想的人就在讨论到这个问题上时陷入困境。我们没有上帝的眼睛来看海水是吧?我们自己就是其中的浪花,如何让一朵浪花来领会海水呢?这是最难的事情。这个事情要后面的几品里面来说,实际上就是转识成智。我们每一朵浪花对生活的认识都是识,我们的种种的业识。要转识是为什么呢?。“转识成智”。也就凭借我们的浪花认识海水本质,难就难在一个字上,所谓悟就是转成了,不悟就是转不成。呐,一个字!其实佛教各种宗派,各种不同的法门,也就是都是要完成这个“转”

你每天念几千遍的话“南无阿弥陀佛”几十年坚持不懈,这叫净土宗,修净土,修净土法门也能成。别看很机械的做法,每天就念几千遍的“南无阿弥陀佛"你能坚持下去吗?如果积累出来,按照净土中的看法,也能够达到,也能**转识成智。所谓念南无阿弥陀佛”,**其实就是把虚无总是不断的领到场,别把周围生活的得得失失当真当件事情,生活永远是利害得失的不断交替,痛苦和快乐的不断交替,你每天念几千遍“南无阿弥陀佛”,不断在提醒自己虚无在场,它也产生效果,也会产生转的效果。所以修净土宗修成的人真是不少,尤其是普通老百姓,许多的文盲。建国初年我们中国就是要扫盲,不识字的人很多很多的。

以前我们弄堂里就有一个老太太,姑姥就是修净土宗的,几十年念**“南无阿弥陀佛,她后来就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走啊,这是一个修成的正果。中国后来的局面是什么?佛教在中国影响之大,大到老百姓大多数人那里的一个局面叫禅净双修**。禅宗是主要的,在老百姓心目当中,认识当中,禅宗差不多等于佛教的同义语。大多数寺庙都是禅宗的寺庙,但是净土宗始终也是被人不断修着呢。后来一个格局叫禅净双修,配合的。不断念佛的人也是有的,知识分子修禅宗的多,但是也是不断念佛。

所以念珠我们知道吧?现在还成为工艺品,价格连城,实际上念珠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你念一遍转一下念一遍转一下,因为你要记得自己念了多少次,所以他一串念珠上的每一颗颗粒的珠的数字是规定好的。然后还有另外一种颜色的一个珠,你来念了一圈拨一下那个珠,你最后就算出来了,我今天念了多少遍。“南无阿弥陀佛“念一下转一个念珠就这么来的嘛。

念珠念什么?就念佛呀,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净土宗的修行呀,有一个计算。所以多禅净双修。都是要完成一个转**,这个就是我们每一朵这样一个大海的小浪花,如何能够明白到、领会到大海本身,领会到大海本身,也就是领会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佛性,这种领会叫,“转识成智”

所以怎么念?46页上就讲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你一面念着吧一面心里想着其他的事情你知道吧?这种人很多的,“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你以为他心里不想东西呀?那个人很坏,昨天那件事情很糟糕,明天我该怎么办?因为还在念。口念的时候“有妄有非”妄念不断,是非不断。

“念念若行”呢?“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行是心灵的实践,因为人做事情都是心发动的,所以叫就是实践

“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这个“一念修行”,我就想到一个例子,就是神会讲的话了 “一念相应便成正觉”。文化大革命当中说“狠斗私字一闪念”,抓住这个妄念来修。妄念是烦恼的根源,所以不要拒绝烦恼。他倒是我们修行的资粮,涨智慧的材料,天下若本无烦恼,要智慧干嘛?

于是下一段就来了,“善知识!凡夫即佛”,我们都是凡夫,但我们其实都是佛。

“烦恼即菩提”,烦恼就是觉悟,太有意思了。显然神秀当时不懂,神秀的偈句说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本来很干净啊,要擦灰,叫“时时勤拂拭,勿时慧尘埃”。要把我们的心跟烦恼隔开来,要把烦恼拒之门外。此刻惠能说 “烦恼即菩提”。这句话后来我们中国人口口相传,真懂这个道理的不多。因为烦恼是从心里生出来的,觉悟也是心灵的活动。心能生烦恼也能生智慧,就看你如何用,心的一种用法是生烦恼,什么用法呢?跟着外境走,那叫着境。心如果离境呢?另一种用法。说起来也是很分明的事情。所以底下的话很精彩的。“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看来凡夫与佛之间就一念之差,前念迷后念悟,一念之间凡圣顿易,由凡转为圣了,易就是改变了。一念之间凡圣顿易

什么叫烦恼?前念着境,

什么叫觉悟?后念离境。

菩提就是觉悟。上午我们解释了三藐三菩提,三就是个正的意思,藐就是等级的意思。三就正等。三菩提就是正觉。叫正等正觉,三藐三菩提。这个三不是数量词。心经当中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的是无上,就无比的,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以我上午也谈到我们读《坛经》也不能奢望我们就悟了,但是我们应该有一个可以达到的追求——就是起正知正见。如何起呢?抓住妄念,你抓住了妄念去发现妄念的根源,你就觉悟,叫“烦恼即菩提”。

我们妄念多啊,多的一塌糊涂。我讲我自己跑到华师大一个小礼堂一看人山人海,我妄念就起来。咱怎么在今天的讲座中保持哲学王子的美誉?后来妄念不来了嘛。你去讲座就是讲座去的,你有一番道理想要告诉别人,大家分享,就是为这件事情去的,那叫正念,不叫妄念。一事当前,从小我出发,想这件事情马上妄念就起来,妄念起来事情就发生不好的变化。所以王阳明讲 “事变亦只在人情里”,人情的问题。

好,我们接着说下去。49页。

在解释了一摩诃般若波罗蜜之后,惠能做了一个小小的总结,“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最尊最上最第一”,为什么说他“最尊最上最第一”?6种波罗蜜,哪一种最上最尊最第一?般若波罗蜜。有6种度。这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就是般若波罗蜜

如果离开般若波罗蜜讲度的话,前三种比如说布施持戒、安忍能让我们福德,会得福报。你布施了帮助别人,你持戒了,还有你安忍了,不跟人争斗.也能忍受艰难困苦,这三种度其实并不解决根本问题的,它是能够成福德的,那叫福德资粮。六度我们已经知道了,前三度叫福德资粮,后三度:精进、禅定、般若,那叫智慧资粮。口袋里粮食要多,前三度是增加了我们的福德,福德资粮。后三种是增加我们智慧,叫智慧资粮。中国人总是不想走极端的,福德资粮要的,智慧资粮也要的,都要。那叫福慧双修。这两种资粮都要。在智慧资粮当中最高的是什么?不是精进,不是禅定,是般若!这个法门最大。

他说“无住无往亦无来”,住就是停留,他不停留,不执着些什么,也无往无来,就没有过去和未来,不在此间中。这叫三世诸佛从中出。什么叫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过去现在未来的佛都从里边出,你没有般若波罗密多,就没有通过般若度的话,你成不了佛的。大概最高叫菩萨,菩萨也有烦恼的,比菩萨更低的叫阿罗汉,我们知道心经怎么会说出来的,是观世音菩萨说。那么观世音菩萨是应谁的请求来说?舍利子,又叫舍利佛。当初也是释迦摩尼的一个大弟子,舍利佛,然后他就修成了什么阿罗汉的境界,但是没达到菩萨的,就向观世音提出请求。那么那一天佛陀在场,大家都端坐在那里,观世音菩萨去起身,向佛陀走去。合掌躬身,敬礼鞠躬,然后跟佛讲,舍利子有这个要求,我能不能在你面前跟他讲一讲菩萨的境界,释迦摩尼许可了。答应了。

然后先是释迦摩尼本人“行深般若波罗密”。这就是为观世音讲心经什么?加持。在他的护念,佛陀的护念和加持之下,观世音菩萨开口说话,“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我跟你讲了,心经的缘起。所以惠能在这里会这么讲的,般若波罗蜜是 “最尊最上最第一”,你不达到这个度的话是成不了佛的。而《心经》不是讲佛的境界,《心经》讲的是菩萨境界。因为观世音讲了这一段心经就那么短,260个字,就让舍利子往上提升,提升到菩萨境界,你不到菩萨境界,你无法渡别人,你是自了,自己解决了问题,那叫阿罗汉。阿罗汉都是自了汉。就解决什么问题?解决自己的生死的超脱。所以修到阿罗汉境界的人一定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走,这一点他做得到。这是佛教的一个基本的常识。所以说三世诸佛都从哪里来?从摩诃般若波罗蜜多里来,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五蕴就是小我,五蕴有哪5个方面?

【学生:色受想行识】

对,色、受、想、行、识。我们的小我就这5个方面构成的。所以五蕴又叫五堆。为什么说呢?巢穴。色、受、想、行、识是小我的巢穴。我们就安居,我们就居住在这个里面的,居住在色、受、想、行、识里面的。

所以我们就叫五蕴,“打破五蕴烦恼尘劳”。五蕴就是我们的小我,我们执着不放的。我们感受到外部世界,叫。我们感知叫。有所感受快乐痛苦,这叫。因为有了快乐和痛苦的区分,我们就要起愿望,要趋乐避苦,这个愿望起来就叫。这个想要去实践它叫要达到自己的目标,需要认知事物,叫。分别是色、受、想、行、识,我们平时的小我就如此。就5个方面,各位想想是不是这样?色、受、想、行、识五个方面打破它,这叫“照见五蕴皆空”,打破它。烦恼从哪里来?我们的五蕴。烦恼。

第一五蕴、第二烦恼、第三尘劳,什么叫尘劳?劳就是做事情。人生在世怎么能不做事呢?不做事的人生不能叫人生,肯定的。但是做事情好好做没什么问题吧。你有两条腿就在走路,你有两条腿我偏偏不让你走路,无疑是对你的迫害。你有一个头脑就应该思考和学习,你有一个头脑,我偏偏不让你学习,不让你思考,也是对你的迫害。

那么天下的都劳没错,但是都是尘劳的多。什么叫尘劳尘就是烦恼带着烦恼做事情,这就叫尘劳,烦恼不就是尘嘛。天下有两类人,《红楼梦》最后一回最有意思的话是什么话?虽然后四十回是高鹗所续的,但是有许多精彩的地方,说空空道人看到石头上又增添了文字,实际上所谓增添出来的文字就是后说空空道人看到石头上又增添了文字,实际上所谓增添出来的文字就是后40回的意思,然后他又把它记下来,跟前面的东西都接好了,叫前80回后40回。那么空空道人就想要在人世间找到一个人,让他去传抄,留布于世。

那么空空道人就在天下找呢。找来找去,空空道人发现天下无非两类人。一类叫糊口谋衣之辈,一个叫建功立业之人,就两类人。一类人要成天在这里努力建功立业。还有一类人天天干嘛你?糊口谋衣。在两类人之外你找不到任何人,我读到这里心里蛮开心的想一想,然后想一想我王德峰属于哪一类呢?我想来想去,我肯定不是建功立业之辈。我应当属于另一类叫糊口谋衣之人。就这里了。这两类人当中谁最容易尘劳,或者一定在尘劳中——建功立业之人。

糊口谋衣未必尘劳,有个胃嘛,肚子饿了要吃饭我就得谋食。冬天天冷了寒冷了,我要谋冬衣嘛,这就是劳,但这是很正常的劳,没什么尘。你那个目标来了,要功要业,要跻身世界500强,那个劳叫尘劳尘劳就这个意思。

好好地做事,好好地谋生,我跟复旦大学的本科毕业生也是做一个毕业典礼的讲话,我就会这么说,我们还是糊口谋衣第一要紧事,虽然不是第一等次,第一等次是学做圣贤,王阳明讲的事。但是第一件事一定是糊口谋衣,好好学佛,糊口谋衣去吧。你复旦毕业了还不能糊口谋衣算什么复旦的毕业生呢?但是一出门还没出校门,就想着将来建功立业,要成为社会精英,我说你们全错了。复旦不是培养社会精英的地方,复旦培养的是民族的脊梁。什么是民族的脊梁?第一,自己先糊口谋衣呀,能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默默无闻的努力来推动民族的进步,这是复旦所要的人。2007年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我是教师代表,当时就是上海许多媒体都在下面,复旦每开一次什么毕业典礼或者开学典礼都有媒体。当天晚上就有一个解放日报的记者打电话说,我听了你的演讲很感动,能不能把原稿给我,我说可以,后来第三天他们就登了。

我是破天荒第一次在讲出了复旦大学不要自以为是培养社会精英的地方。我的精神来自哪里?来自《坛经》。但现当代的年轻人都遗忘了这些东西,想着自己将来要建功立业,那就去尘劳去吧。然后建功,功未建成,业未立成,就觉得自己人生失败了。空空道人到处找呀,找来找去就两类人,这怎么办?谁去传抄呢?所以找到一个,在那个草案边上长睡不醒,此人就贾雨村。贾雨村是个很坏的家伙,但是后来他自己也是被朝廷抓了,因为他是当时的大贪官,犯了婪索之罪,后来正好遇到皇帝大赦天下。结果没治他的罪是递籍为民,就把他的官籍拿掉了,从此以后不能再做官,用今天的话讲双开。双开完了他才悟了。他到急流津,觉迷渡口。遇到了甄士隐最后一回,那么甄士隐已经是道家境界了嘛,然后双方有一个交流,在那里折手相谈。谈了之后,贾雨村从那,就没悟到佛这个层面,至少是进入道家思想,然后在那里长卧不起,睡得很长,这已经有功夫了,我们知道道教历史上有一个叫陈转的人,他连续睡几个月都没事情了。后来的空空道人就把这个人拖起来,怎么叫都叫不醒,后来终于把他拉起来了。贾雨村一看他说这些事情我早知道了,大概没错,然后你去找另外一个人吧,找谁?悼红轩里的曹雪芹先生,请他去抄,最后一回120回,读到这里,我蛮开心。就讲尘劳是什么意思?所以惠能这里三个要打破三个东西。有一个叫五蕴,一个叫烦恼,一个叫什么?尘劳

“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哪三毒?贪、嗔、痴,这叫三毒。针对这三毒就是戒、定、慧,怎么对付贪?一个字。怎么对付这个嗔就是愤怒,恨别人?一个字。怎么对待我们这个痴呢?来个字。“变三毒为戒定慧”。

然后再概括一下法门,波罗法门多么大。“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佛教习惯用大数字说话。“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想当官的有想当官的尘劳;有想发财的有想发财的尘劳;要想成名成家的有成名成家的尘劳,当然没八万四千种之多噢,这是佛学喜欢用大数字的。

针对这八万四千种尘劳就要有八万四千种智慧。那么这个智慧是实践,就八万四千种法门,佛教教法门有多少?多了,八万四千种法门。都从哪里生出来?般若

“若无尘劳,智慧常见,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念我们后面再解释,不是什么念头都没有,什么念头都没有,不叫无念叫绝念,绝念是人死了呀。无念是指无妄念

“无亿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用自己本有的真如自性,“以智慧观照,与一切法,不取不舍,这是见性成佛道。”

底下就谈《金刚经》的重要性,这个做法是跟着他师傅说下来的。禅宗从初祖达摩一直到四祖道信都把一本经典看得非常重要的是《楞伽经》。到了弘忍法师第五祖的时候,弘忍法师认为最重要的经典是《金刚经》。佛经浩如烟海,读不胜读。我们其实只要读一部就够了,终身受用。这部经就是《金刚经》,这是弘忍法师的看法。那么惠能从弘忍法师那里得衣钵过来,得佛法过来的,他也继承这个说法,就把《金刚经》看得最重要。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三昧什么意思?我们后面要讲的,现在先放一放。“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然后底下说明修般若法门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第51页,“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他听过《金刚经》,所以惠能知道《金刚经》里说了些什么,他说我现在不能一一道来。

“此法门是最上层,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小根小智人听说《金刚经》的这种道理,我们凭借《金刚经》所讲的般若波罗密就能抵达彼岸,不信的,小根人不相信的。

“何以故“呢?他做了个比方,佛教许多的词都是比喻了。比如说根器。根性就是树根的意思,树根就是比喻。一棵树它要根扎的深,这叫上根;扎的比较短,比较浅,那叫小根。我们想想看这个比喻多么恰当。当冬天到来的时候,所有的树木都一样的凋零了,花叶凋零。在寒冷之中看上去都死掉了,但是当春天到来的时候,那些没有被冻死的一定是根扎的深的树。这个根扎的浅的树木恐怕再也不能活了。根扎得很深的树,它照样枝叶凋零,没关系的,到春天到来的时候再度花繁叶盛。关键就是根。所以王阳明也讲了,我们做的事情要从根基处入手的,培根是最重要的。不要事情刚开始做,就想着将来要长多少叶子,开多少美丽的花,结多少很好的果实。他说不要做叶想,不要做花想,只做一件事:扎根。所以这就是从惠能的思想那里来,从禅宗的思想那里来。

所以我说阳明是谁呀?儒家中的惠能。那么惠能在这里就讲人是有区分的,虽然都有佛性,但是要悟到佛性是不是要有慧根啊?那么慧根有深浅,深的叫上根之人,浅的叫小根之人。那么我们一般小根之人听到《金刚经》中的佛法总不能相信。最好要依靠别的手段、别的步骤、别的帮助。这种情况就好像“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雨下的实在太大了。然后小根只人全飘了。“系皆飘流,如飘枣叶”。但是同样的雨下到大海呢?那叫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后来我发现惠能讲的话全对的。现在许多人都知道《金刚经》,自己也去读了,基本上读不懂。读不懂的就会请那些什么庙里的大和尚专讲《金刚经》,大家去听,那么也会听大学里的教授,专门研究佛学的专家去讲《金刚经》,可见自己读《金刚经》很难,我们在座的恐怕都有读过的,那些三句义你就搞不清楚。“如来说第一般若波罗蜜,即非第一般若波罗密,是名第一般若波罗密”。他来了。“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又什么意思呢?后来毛泽东有意思了,拿了《金刚经》的三句义说话了,毛主席有一个习惯,如果他主持中央工作会议,先开口说些闲话活跃一下气氛。那一天他就说了“”各位,就他的党委同志们,读过《金刚经》了没有?大家一脸的茫然,主席怎么今天提起《金刚经》了?毛主席就说了我是读过的,里面充满了辩证法,比方说:此人是赵朴初,即非赵朴初,还是赵朴初。党内同志仍然一脸的茫然。主席说心里想不跟你们讲了,开会。

《金刚经》难懂。所以惠能说要上乘人呐,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啊。

“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马上就明白每个人都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我忘了我上次讲过金刚经的三句义吗?我们略讲一下好吗?如来说世界,第一句话哦,就有这个世界的,第二句话即非世界,什么意思呢?别把世界看成是实体,本空。但是你停留在第二句话里仍然错了。是名世界。这是蛮愉快的事情,咱们参悟参悟。《金刚经》里面大量的这种句型,如来说世界。

有世界吗?有。但是我们千万别像西方人那么理解,世界是由实体组成的,西方思想就这样,西方哲学最初开始寻找实体。

西方哲学起步就是通过泰勒斯--西方第一个哲学家,泰勒斯说了句什么话?“水是万物的本源”,找本源就找实体,是西方哲学。后来在科学上继续找,通过物理学或者先是找到原子了。后来发现原子不本源,还能分呐。那么后来发现组成原子的是基本粒子。后来发现基本粒子也不基本的。现在据说是夸克,总的来说一路在找吧。西方的世界观就是实体的世界观,找实体的。

释迦摩尼不一样倒过来的。世界不是实体,所以先说有世界,马上说即非世界。世界不是由实体构成的,所有的佛教各个宗派差别很大,但是只要是佛教的一定是共同承认4个字,“缘起性空”

你不承认“缘起性空”的话呢,你这个就是跟佛教没关系的。你那个宗派就不是佛教的宗派了吧?一切佛教宗派共同的出发点4个字,后面的其他的区别是后面的事情。

先为什么称为佛教?这4个字“缘起性空”。这个杯子存在吧?存在。它如何存在?他并没有一个自身的实体,它是各种条件聚合而成才有这个杯子。就种种因缘聚合而成,缘汇则生,缘离则灭缘就是条件嘛。种种条件的聚合成立一个事物,但是这些条件一旦离散了呢?这个事物就没了。原先并没有杯子,是各种什么土、矿的材料然后加上其他的因缘,比如说火的锻炼就是烧窑,比如说瓷杯,在这些材料和烧窑的师傅的手中,把各种条件都聚合起来,一个杯子终于来了,然后他又要散掉,将来它没了。

缘会则灭,万事万物都如此,你不要追问这个杯子本身的实体的存在,它没有。这叫万事万物,自性本空。事物都没自性的,就没有自己的实体性存在。所以性空两个字其实就是从缘起里面自然推出来的。你说事物都是因缘聚合而成的,就是它性是空了。所以这两个是从里面自然推出来,你讲缘起一定讲性空。好,有世界吧?有。但它不是实体,你说它不是实体,但是你把缘起能否定吗?缘起还是真实的。所以“是名世界”。“如来说有世界”,马上把它否定掉,就说它不是实体,“即非世界”,但是你否定了实体不等于否定了缘起唯一真实的东西就是缘起,世界就是缘起。三句话来了。

我一直认为我们年轻的一代要早早得懂这个道理,要读读《金刚经》,然后会说三句义。这么多年来,我经常有机会参加我的学生,我的研究生,有的硕士生,有的博士生,他们结婚了,那么最后我们就邀请我去参加婚礼。我后来就最怕这个事情,为什么呢?他们总叫我做证婚人。你是新郎或者新娘的导师,那么就邀请你的同时说,王老师你能不能做我们这场婚礼的证婚人?我其实最害怕,为什么?平时我说话还算流利噢,但到了婚礼上做证婚时,我就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因为基本上都是套话。那么所以我打腹稿,我总是要打腹稿。比如说明天要参加婚礼做证婚的人,今天就在家里想着我说什么,总不能写下来那里去念吧?一念不像个教授,拿着一个写好的文字在那里读一遍,那算什么教授,不能念,要在肚子里打好腹稿上去。那么怎么打我总是一般来说第一要恭喜他们,祝贺他们喜结良缘,然后介绍一下男女双方,他们这么相多么配,多么相配。然后再完了接下去要说什么?要祝贺他们白头偕老。我想这些话全废话,很空的吧?但是我也没办法了,总得这么说。

还有一次我接到了一个邀请,也是我的一个博士生,他说他要结婚了,然后把一个请帖给我了,我很高兴,然后我终于发现他没跟我讲你要做证婚人,那天我就特别开心,没那个任务,也没打腹稿。来到了婚宴的大厅,找到了我的席位,一坐下来发现周围好几个都是认识的,那么大家真开心在那里聊天。然后婚庆公司主持人在台上讲话了,欢迎各位新郎新娘的亲人、朋友、嘉宾,大家欢聚一堂,今天是一个什么佬谁谁谁的幸福的日子,我们也都一样,这段话他们很会,说得很流利的。那么我也听着然后我们聊天,突然我听到我的名字了,婚庆公司的主持人,婚礼主持人说了,各位来宾,大家知道今天在座的有位特别的嘉宾,他是我们新郎的博士生导师,我们现在请他上来做证婚词好不好?全体鼓掌。我完了。腹稿根本没准备好,但人必须上去。我一面往台上走,一面心里想我说什么呢?没东西肚子里空空的,接过了话筒,突然灵机一动,想起《金刚经》的三句义了,于是我开口说了。第一句话,如来说你们是夫妻,掌声雷动,就如来说的档次比较高,掌声雷动之后,第二句话我来了,即非夫妻,全场沉默。大家在惊愕之中看着我,这个教授现在脑子进水了,即非夫妻啊。大家在一片惊愕之中,我第三句话来了,所以是夫妻。人们一样的愕然,你在说什么呢?突然有一个人,朋友举手了,我也不认识他。站起来王老师说的好,你送了一部《金刚经》给他们,我上来给你做个注解,他自告奋勇,我非常感谢他,他来救场的你知道吗?拿过话筒说:刚才我们的王老师讲的,第一恭喜你们今天喜结良缘,那叫如来说,你们是夫妻。第二句话,在提醒你们,你们进入了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叫婚姻。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你们从此之后将是朝夕相处,面对的就是柴米油盐的事情,你们彼此之间进入一个磨合阶段,在磨合阶段里边问题要出来的。王老师提醒了你们。你们不要以为我跟你打交道,怎么你是我娶来的妻子,原来是这样一个人,或者我嫁的丈夫居然是这样一个人,完全不符合我心中的理想。假如是这样的话,你们就要闹矛盾,闹矛盾闹得严重的嘛要出事情。你们别忘了,夫妻是个宝贵的缘分,这叫第三句话,所以是夫妻。这时候全场明白了。掌声起来。我非常感谢他。这个人是读过《金刚经》的,所以他知道我在说什么。这是佛家给我们的第一个智慧,叫“缘起性空”。年轻人相爱了,心里想着要找到理想的妻子或理想的丈夫。那么隔壁邻居那个女孩子向来对他很有爱意是吧?他也感觉到,但他对那个女孩子一点感觉都没有,他千里迢迢的巴巴的找来了一个他心目中理想的妻子,你知道吧?终于结婚了。结婚之后短短的一段时间发现他娶了谁?河东狮。然后他就非常后悔,如果这种后悔蔓延下去的话,结果会离婚。要离婚了。要离婚什么意思?就停留在什么?第二句话里——即非夫妻。千万别停留在第二句话里,还有第三句,那叫什么啊?是名夫妻,夫妻是缘。

我们不知不觉的心中有一个理想的实体,我应该有怎样的丈夫,我应该有怎样的妻子,这不是理想的实体嘛。拿心目中理想的实体来要求对方,他一定不符合你这个实体,不符合那你怎么办?结束了。理想实体的想法是错的。天下哪有一个男人天生是丈夫的?他成为丈夫是被他妻子做成的。天下哪有一个女人天生是妻子的?她成为妻子其实是被他的丈夫所成的吧。所以夫妻关系并不是实体之间的关系,是交互关系,那叫呐。彼此造成了对方的,我造成了你,你造成了我。你哪里可以拿出一个所谓理想的丈夫或理想的妻子,这个标准是要求对方,如果你觉得他是很不能让你满意的,其实你是这样一个丈夫或这样一个妻子,跟你没关系吗?肯定有关呐。你们走在一起是那个缘呐。我们不是要珍惜实体,不变的实体它本不存在,我们要珍惜的是。这就是金刚经讲的什么?三句义。不光是夫妻的关系,企业跟员工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每一个企业家都想招到理想的员工,然后这员工进了企业之后,不久你就会发现原来他并不理想,毛病很多,你终于觉得这不是我们企业所要的员工,你怎么办?其实员工当初到你这个企业来的时候,也是心里想着你这个企业才是我要来的地方是吧?心中关于一个最好的企业的理想实体。走进了这个企业,干了一段时间之后都发现这个企业不像个样子,我不能在这里待下去了,他拿着心中理想的企业来要求实体的企业。其实企业和员工的关系也是缘起,天下没有理想的员工,天下也没有理想的企业。就看你们之间有没有缘,这是最重要的。我的儿子呀,跟我儿子同时代的同年的他们许多同学,当时都是上海外贸大学毕业了,那么我儿子出国留学了,他的一些同学也是成了我的好朋友。我们在他们毕业之前,我在跟他们毕业之前跟他们一直有交流,还经常参加我儿子的同学聚会,那么我聊聊天他们都很觉得很跟我能亲近。

后来我发现我跟80后没什么代沟,所以我儿子在海外,他们照样有时候邀请我去吃饭喝酒。那么我发现他们会告诉我,他们也仍然称我王老师,我已经跳了三次槽了,我说你说说看你为什么跳槽?说了一听我就知道了,心中有什么?他想要去的理想的企业的标准放在那里。后来我说你别跳了,你跳槽如果是出于某种原因这样一个原因,我会赞成的,什么原因?在这个企业待下去,你不再能发展了,你自己不能提高了,这个地方你就可以换人,到一个能更让你提高的地方去,我完全能够同意。但是薪水问题,企业的工作的环境,实际的条件怎么样,千万你不要这个要求。我告诉你天下乌鸦一般黑。你跳到哪里都一样,你要看一看你跟这个企业有没有那个缘,企业因你的工作而进步,你因企业而得到成长是吧?这个缘才最重要。然后跟他们讲三句义,如来说是企业,即非企业,是名企业,这就对了。所以三句义是通的噢,是佛家的基本世界观,也是基本人生态度。头脑中理解的是一件事情,在我们的生命情感中领会了他是更根本的事情。

我少年的时候就知道这四个字的叫“缘起性空”,我想想蛮有道理的。释迦摩尼的思想是有道理的,世界万事万物都不是实体,都是各种条件聚合而成,条件一旦分散,事物就没了。我觉得懂了。其实没真懂。他只是头脑中理解了这种世界观。“缘起性空”。什么时候真懂了?2000年我母亲去世了,2006年我父亲又去世了,当我父亲去世的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什么叫**“缘起性空”。我出生在这个家庭里面,我自然而然的认为我在这个家庭出生和成长的,我自然而然的认为这个家family应当永远存在。当我父亲去世的那一刻,我知道这个family没了,这时候我才深刻的领会了什么,真正的懂了“缘起性空”**,这种条件一旦离散没了。

我在复旦,我考取了复旦,78年,然后我87年又考回复旦读硕士研究生,90年复旦就让我留校了,复旦培养了我,还让我在复旦任教,实现了我这个渺小的人生的一点意义。我对复旦大学怀着深深的感恩之情。我在我的内心深处呼唤复旦万岁,但是我知道复旦万岁不了,它将来一定不存在。就像他过去曾经不存在一样。你要在根本上认识这个世界,从佛陀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就这样,万事万物终如此的。这个东苑宾馆也万岁不了吧?就像他过去不曾存在,将来也一定不存在一样,一切都是 “缘起性空”。你立足于这个根本的认识来看待自己的生活,这是个佛家思想的出发点。你不能说缘起性空,于是就彻底空了,什么东西是不能空的?缘起!这就是三句义。

所以我们想到这一层的话,我们真的是能想得开了,想得开不等于我们不做事。比方说我们做为人父母的,有了自己的儿女,儒家的思想首先在心中起来的。中华民族因为以儒家思想为根本,一定关爱下一代的成长,可怜天下父母心,最可怜的父母就是中国父母。但是中国人还有一个佛家的思想,我们跟儿女的关系是缘起罢了,今生今世有缘我们相会了。我做了父亲,你做了我的儿子,来世呢?我们将永不相见。事情就这样。

这样有了佛家的思想,我们中国人才能想得开。全在儒家里,我们太苦了,也太紧了吧?样样事情割舍不下,抓住不放呢。你有了**“缘起性空”的基本认识,你就知道你要珍惜你跟儿子的父子之缘,也就珍惜这一辈子,下辈子再也不见面。佛家讲三世因果就是讲我们这一世怎么来的,我们有空的时候再讲一讲,叫十二因缘**嘛,很清楚的。我们怎么来到这个世界又怎么走?这是学佛第一步要知道的三世因果。其实事情都这样。

所以有人的总结是总结的蛮好的,这是北大一个什么教授,我忘了他的名字,他最普通的话叫儒道佛三家的关系。他说儒家让人拿得起,道家让人放得下,佛教让人想得开。多亏我们有佛家的,还让人我们想得开,我们会关爱这个孩子,但是我们也能想得开,一切都是缘起。这一般说也就是说我们知道佛教的出发点,出发点就**“缘起性空”**,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头脑中的认识,它是我们的生活的最基本的态度,这就懂了,否则没懂。

好,我们再看一段,把这段看完。所以大乘的人或者是如果还是最上层的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般若须要领会虚无吧,万事万物,自性本空啊。

“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佛经都是用文字堆积起来,但是真理不在文字里面。

“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当时中国对于雨水的解释就是有龙呐。

“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都得到了雨水的滋润。

“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道德经》里面就讲了吧?百川都归入大海这个意思老子也说了。

“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现在禅宗把老子的比喻拿到人的本性上来说,我们的自性本性就像大海一样能纳百川。

小根之人听到这样的说法就受不,就是翻过来看52页,“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那根太浅嘛。“若被大雨”,好像被大雨淋到了。被就是一个接受。被大雨淋到了。

“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其实小根之人虽然根浅,但般若之智跟大智人没什么差别。

“因何闻法不自开悟”呢?为什么你听了《金刚经》的话还不能开悟,有原因的。

“邪见障重”,这个邪见本来就有,障重是累世累积,积累出来的。

“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本来你就是太阳,但是现在被云遮蔽住了,需要风来把它云吹掉。

这个吹掉云的风是谁?“大善之声”。是佛经嘛。

“般若之智亦无大小”,智慧没什么大小的。

只是因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许多人确实想修行,但从心外去求的。

“若开悟颠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你看惠能在这里一方面说大多数小根之人不能领会《金刚经》的佛义佛理,但是小根之人不是没有希望。因为般若之智也都一样有的,只是说什么云遮蔽这个太阳,云太厚了,这个叫 “邪见障重”,所以需要帮助,帮助就是风来把云吹散了。这吹散的那一刻,阳光就照射出来,吹散的那一刻叫顿悟,所以强调是惠能在强调他所说的禅宗属于顿教,跟北派的神秀不一样,北派的神秀主张渐悟,南派的惠能主张顿悟

“善知识!内外不往,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我们的修行就是般若经了,般若经在文字里边,然后让这些文字所说的意思成为我们的生命实践,我们的人生就跟般若经比之了。这话说得很非常好。

好,各位朋友,今天的课我们现在开始。我们昨天讲完了般若品,我们今天要进入疑问品。般若品当中的几个要点,我们再做一个回顾。在般若品里惠能首先讲了般若智我们每个人都本是具备的,这个般若智就是领会虚无的智慧。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很快就会意识到来到这个世界上之后,很快就意识到自己必有一死,所以也就是领会虚无。面对这样一个必有一死的问题,就是一个终极关怀的问题。我们大概在孩提时代,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必有一死的话,一定是恐惧,在理性上无法接受。我小时候就想过我是否能够例外?后来发现是无法例外的。于是这短暂的人生,哪怕是活到100多岁,在时间的长河里,过去是可以无穷追溯的,未来也是无限延伸。在这个时间的维度当中,有两个方向的无限性。我们把自己的生命时间放到这个维度上,他简直就是一刹那而已。于是就会想,如此短暂的人生,它的意义究竞寄托在哪里?因为对虚无有领会,才有生命的意义的问题提出来。假如我们就像基督教讲的,曾经在伊甸园中的亚当、夏娃没有被赶出伊甸园,可以没完没了的活着,我们就会想这个想那个,绝不会思考任何宗教或哲学的问题。所以释迦摩尼讲他的佛学,一开始面对的就是这个大问题嘛,在一个四扇城门分别看到生、老、病、死就领会到人生就是苦,并且被虚无包围着,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说这叫终极关怀的问题。终极关怀来到我们心中,也就是意味着我们真切的领会到虚无了,这就是般若智

禅宗的祖师都讲这样一句话,“佛以一大事因缘而出世”。佛陀来到这世界上是为了一件大事情来的。什么大事情的呢?了生死——就是能面对死亡,领会到虚无的不可避免,这就是般若智,世人本自有之。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需要一个民族的宗教或一个民族的哲学。我还记得我小时候是毛泽东时代,毛泽东时代本身用一种思想来帮助我们每一个个人解决这个问题。当时就读雷锋日记,全国学雷锋,然后我们小学生也读《雷锋日记》,读到这样一条“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们要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话当时真的鼓舞了我。我是当时小学两年级的学生,确实想到过生死问题,没办法解决。雷锋帮我解决了,生命是有限的,但它的意义是可以成立的。这个意义不在这有限的生命本身中,而是把这有限的生命跟一个不朽的事业关联起来,那个不朽的事业就是为人民服务,这是解决终极关怀问题的一种方式。毛泽东时代结束了,一个理念的时代隐退了,生死的问题仍然成为每个人自己要去解决的问题。那么中国人还有一条路嘛,就是佛学。

般若品里的第一个要点就是叫般若智,我们本来都具备。只是心迷,不能自悟,“只缘心迷不能自悟”。先是讲出我们修禅宗的每个人自身有的根据,就是般若智。

第二个要点,就讲我们的人心本是妙性,“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讲摩诃的时候,就讲第一层意思空,一个人心如果不空,他就没有妙性,灵敏没有了,创造性没有了。创造性的前提是心要空,你好像已经被什么东西武装起来了,你就逐渐的丧失创造性。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我们要保持我们的妙性,那种灵敏,一点灵敏那种灵觉,前提仍然是空。

第三个要点,不能停留在空里边,执着于空,又是一个烦恼,所以要空空。空空什么意思?能够包容万事万物,这叫真空。“自性能涵万法是大”,这就是摩诃的第二层意思。

然后就讲我们众生与佛的关系,众生是佛,“凡夫是佛,前念迷时凡夫,后念悟就是佛”。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佛是己经觉悟了的众生,这个思想非常重要。在中国思想史上是第一次提出了众生平等。还有那句话非常要紧,“烦恼即菩提”,菩提就是正觉。我们在烦恼中才可能达到正觉,觉悟。

然后惠能就讲了什么叫真正的度,波罗蜜多,就抵达彼岸。那么先要说明此岸和彼岸的关系,用了一个很重要的比喻,此岸就是海面的波浪,彼岸就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海水本身。那么这个波浪起伏的缘故呢,就是我们着境,人生的处境不断的变化,有时候顺境有时候逆境,有时候苦境,有时候乐境,不断的变化,我们的心就被影响。所以起了波浪,种种的妄念起来,所以着境,就生灭起来,生生灭灭起来。“离境无生灭”就是抵达彼岸了。大致就这几个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