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wangchaofan2018/Design-Patterns

Folders and files

NameName
Last commit message
Last commit date

Latest commit

 

History

28 Commits
 
 
 
 
 
 
 
 
 
 
 
 
 
 
 
 

Repository files navigation

什么是设计模式

设计模式是一套被 反复使用、多数人知晓、经过分类编目的、代码设计经验的总结。

为什么使用设计模式

为了可重用代码,并让代码更容易被其他人理解,降低耦合度,提高内聚性

设计原则

1.单一职责原则

单一职责原则的英文是 Singl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缩写为 SRP。这个原则的描述是这样的:一个类或者模块只负责完成一个职责(或者功能)。

2.开闭原则

开闭原则的英文全称是 Open Closed Principle,简写为 OCP。它的描述是: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

3.里式替换原则

里式替换原则的英文翻译是:Liskov Substitution Principle,缩写为 LSP。它的描述是 子类对象(object of subtype/derived class)能够替换程序(program)中父类对象(object of base/parent class)出现的任何地方,并且保证原来程序的逻辑行为(behavior)不变及正确性不被破坏。

public class A {
    public void fun(int a,int b){
        System.out.println(a+"+"+b+"="+(a+b));
    }
}

public class B extends A{
    @Override
    public void fun(int a,int b){
        System.out.println(a+"-"+b+"="+(a-b));
    }
}

public class C{
    public static calculate(A a){
        //业务逻辑
    }
}

public class 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System.out.println("父类的运行结果");
        A a=new A();
        a.fun(1,2);
        System.out.println("子类替代父类后的运行结果");
        A b=new B();
        b.fun(1,2);
        C.calculate(a);
    }
}

4.接口隔离原则

定义:一个类对另一个类的依赖应该建立在最小的接口上(The dependency of one class to another one should depend on the smallest possible interface)

5.依赖倒置原则 依赖倒置原则的英文名是Dependence Inversion Principle,缩写为DIP。它的含义是程序要依赖于抽象接口,不要依赖于具体实现。 面向接口而非实现。


单例模式

一个类只允许创建一个对象(或者实例),那这个类就是一个单例类,这种设计模式就叫作单例设计模式,简称单例模式。

单例模式的使用场景:

  1. 系统只需要一个实例对象,如系统要求提供一个唯一的序列号生成器,或者需要考虑资源消耗太大而只允许创建一个对象。
  2. 客户调用类的单个实例只允许使用一个公共访问点,除了该公共访问点,不能通过其他途径访问该实例。
  3. 在一个系统中要求一个类只有一个实例时才应当使用单例模式。反过来,如果一个类可以有几个实例共存,就需要对单例模式进行改进

饿汉&懒汉

例子:创建一个全局唯一的id生成器

public class IdGenerator {
  private AtomicLong id = new AtomicLong(0);
  private static final IdGenerator instance = new IdGenerator();
  private IdGenerator() {}
  public static IdGenerator getInstance() {
    return instance;
  }
  public long getId() { 
    return id.incrementAndGet();
  }
}
public class IdGenerator { 
  private AtomicLong id = new AtomicLong(0);
  private static IdGenerator instance;
  private IdGenerator() {}
  public static synchronized IdGenerator getInstance() {
    if (instance == null) {
      instance = new IdGenerator();
    }
    return instance;
  }
  public long getId() { 
    return id.incrementAndGet();
  }
}

工厂模式

工厂模式的定义:定义一个创建产品对象的工厂接口,将产品对象的实际创建工作推迟到具体子工厂类当中。这满足创建型模式中所要求的“创建与使用相分离”的特点。

简单工厂

简单工厂模式(Simple Factory Pattern):专门定义一个类(工厂类)来负责创建其他类的实例。可以根据创建方法的参数来返回不同类的实例,被创建的实例通常都具有共同的父类。

avatar

优点:

  1. 工厂类包含必要的逻辑判断,可以决定在什么时候创建哪一个产品的实例。客户端可以免除直接创建产品对象的职责,很方便的创建出相应的产品。工厂和产品的职责区分明确。
  2. 客户端无需知道所创建具体产品的类名,只需知道参数即可。 也可以引入配置文件,在不修改客户端代码的情况下更换和添加新的具体产品类。

缺点:

  1. 简单工厂模式的工厂类单一,负责所有产品的创建,职责过重,一旦异常,整个系统将受影响。且工厂类代码会非常臃肿,违背高聚合原则。
  2. 使用简单工厂模式会增加系统中类的个数(引入新的工厂类),增加系统的复杂度和理解难度
  3. 系统扩展困难,一旦增加新产品不得不修改工厂逻辑,在产品类型较多时,可能造成逻辑过于复杂
  4. 简单工厂模式使用了 static 工厂方法,造成工厂角色无法形成基于继承的等级结构。
工厂方法

工厂方法模式(Factory Method Pattern)又称为工厂模式,工厂父类负责定义创建产品对象的公共接口,而工厂子类则负责生成具体的产品对象,即通过不同的工厂子类来创建不同的产品对象。

avatar

优点:

  1. 用户只需要知道具体工厂的名称就可得到所要的产品,无须知道产品的具体创建过程。
  2. 灵活性增强,对于新产品的创建,只需多写一个相应的工厂类。 典型的解耦框架。高层模块只需要知道产品的抽象类,无须关心其他实现类,满足依赖倒置原则和里氏替换原则。

缺点:

  1. 类的个数容易过多,增加复杂度
  2. 增加了系统的抽象性和理解难度
  3. 抽象产品只能生产一种产品,此弊端可使用抽象工厂模式解决。
抽象工厂

抽象工厂模式(Abstract Factory Pattern):提供一个创建一系列相关或相互依赖对象的接口,而无须指定它们具体的类。 优点:

  1. 可以在类的内部对产品族中相关联的多等级产品共同管理,而不必专门引入多个新的类来进行管理。
  2. 当需要产品族时,抽象工厂可以保证客户端始终只使用同一个产品的产品组。
  3. 抽象工厂增强了程序的可扩展性,当增加一个新的产品族时,不需要修改原代码,满足开闭原则。

缺点:

  1. 当产品族中需要增加一个新的产品时,所有的工厂类都需要进行修改。增加了系统的抽象性和理解难度。

例子:创建一个能解析不同配置文件的工具类 常规做法

public class RuleConfigSource {
  public RuleConfig load(String ruleConfigFilePath) {
    String ruleConfigFileExtension = getFileExtension(ruleConfigFilePath);
    IRuleConfigParser parser = null;
    if ("json".equalsIgnoreCase(ruleConfigFileExtension)) {
      parser = new JsonRuleConfigParser();
    } else if ("xml".equalsIgnoreCase(ruleConfigFileExtension)) {
      parser = new XmlRuleConfigParser();
    } else {
      throw new InvalidRuleConfigException(
             "Rule config fil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 + ruleConfigFilePath);
    }

    String configText = "";
    //从ruleConfigFilePath文件中读取配置文本到configText中
    RuleConfig ruleConfig = parser.parse(configText);
    return ruleConfig;
  }

  private String getFileExtension(String filePath) {
    //...解析文件名获取扩展名,比如rule.json,返回json
    return "json";
  }
}

建造者模式

主要作用于构造方法参数过多、需要对构造参数进行多重校验(类的属性之间有一定的约束关系)的情况、希望创建不可变对象 建造者模式是用来创建一种类型的复杂对象,通过设置不同的可选参数,“定制化”地创建不同的对象. 例子:创建一个连接池对象

该模式的主要优点如下:

  1. 封装性好,构建和表示分离。
  2. 扩展性好,各个具体的建造者相互独立,有利于系统的解耦。
  3. 客户端不必知道产品内部组成的细节,建造者可以对创建过程逐步细化,而不对其它模块产生任何影响,便于控制细节风险。

其缺点如下:

  1. 如果产品的内部变化复杂,如果产品内部发生变化,则建造者也要同步修改,后期维护成本较大。

原型模式

如果对象的创建成本比较大,而同一个类的不同对象之间差别不大(大部分字段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对已有对象(原型)进行复制(或者叫拷贝)的方式,来创建新对象,以达到节省创建时间的目的。这种基于原型来创建对象的方式就叫作原型设计模式,简称原型模式。

例子:创建一个搜索词缓存,必要时进行刷新拿到最新搜索次数 数据

原型模式的优点:

  1. Java 自带的原型模式基于内存二进制流的复制,在性能上比直接 new 一个对象更加优良。
  2. 可以使用深克隆方式保存对象的状态,使用原型模式将对象复制一份,并将其状态保存起来,简化了创建对象的过程,以便在需要的时候使用(例如恢复到历史某一状态),可辅助实现撤销操作。

原型模式的缺点:

  1. 需要为每一个类都配置一个 clone 方法
  2. clone 方法位于类的内部,当对已有类进行改造的时候,需要修改代码,违背了开闭原则。
  3. 当实现深克隆时,需要编写较为复杂的代码,而且当对象之间存在多重嵌套引用时,为了实现深克隆,每一层对象对应的类都必须支持深克隆,实现起来会比较麻烦。因此,深克隆、浅克隆需要运用得当。

代理模式

代理模式的定义:由于某些原因需要给某对象提供一个代理以控制对该对象的访问。这时,访问对象不适合或者不能直接引用目标对象,代理对象作为访问对象和目标对象之间的中介。

avatar

代理模式的主要优点有:

  1. 代理模式在客户端与目标对象之间起到一个中介作用和保护目标对象的作用;
  2. 代理对象可以扩展目标对象的功能;
  3. 代理模式能将客户端与目标对象分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系统的耦合度,增加了程序的可扩展性

其主要缺点是:

  1. 代理模式会造成系统设计中类的数量增加
  2. 在客户端和目标对象之间增加一个代理对象,会造成请求处理速度变慢;
  3. 增加了系统的复杂度;

桥接模式

桥接(Bridge)模式的定义如下:将抽象与实现分离,使它们可以独立变化。它是用组合关系代替继承关系来实现,从而降低了抽象和实现这两个可变维度的耦合度。

avatar

桥接(Bridge)模式的优点是:

  1. 抽象与实现分离,扩展能力强
  2. 符合开闭原则
  3. 其实现细节对客户透明

缺点是:由于聚合关系建立在抽象层,要求开发者针对抽象化进行设计与编程,能正确地识别出系统中两个独立变化的维度,这增加了系统的理解与设计难度。

适配器模式

适配器模式(Adapter)的定义如下: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希望的另外一个接口,使得原本由于接口不兼容而不能一起工作的那些类能一起工作。

avatar

该模式的主要优点如下。

  1. 客户端通过适配器可以透明地调用目标接口。
  2. 复用了现存的类,程序员不需要修改原有代码而重用现有的适配者类。
  3. 将目标类和适配者类解耦,解决了目标类和适配者类接口不一致的问题。
  4. 符合开闭原则。

其缺点是:

  1. 适配器编写过程需要结合业务场景全面考虑,可能会增加系统的复杂性。
  2. 增加代码阅读难度,降低代码可读性,过多使用适配器会使系统代码变得凌乱。

装饰模式

装饰(Decorator)模式的定义:指在不改变现有对象结构的情况下,动态地给该对象增加一些职责(即增加其额外功能)的模式,它属于对象结构型模式。

avatar

装饰(Decorator)模式的主要优点有: 装饰器是继承的有力补充,比继承灵活,在不改变原有对象的情况下,动态的给一个对象扩展功能,即插即用 通过使用不用装饰类及这些装饰类的排列组合,可以实现不同效果 装饰器模式完全遵守开闭原则

其主要缺点是:装饰模式会增加许多子类,过度使用会增加程序得复杂性。

装饰模式和代理模式行为很相似,都是通过对构造函数传入目标对象来解决问题的,但是他们的解决问题不一样

门面模式

门面(Facade)模式又叫作外观模式,是一种通过为多个复杂的子系统提供一个一致的接口,而使这些子系统更加容易被访问的模式。该模式对外有一个统一接口,外部应用程序不用关心内部子系统的具体细节,这样会大大降低应用程序的复杂度,提高了程序的可维护性。

avatar

优点

  1. 降低了子系统与客户端之间的耦合度,使得子系统的变化不会影响调用它的客户类。
  2. 对客户屏蔽了子系统组件,减少了客户处理的对象数目,并使得子系统使用起来更加容易。

门面(Facade)模式的主要缺点如下。

  1. 增加新的子系统可能需要修改外观类或客户端的源代码,违背了“开闭原则”。

组合模式

组合(Composite)模式的定义:有时又叫作部分-整体模式,它是一种将对象组合成树状的层次结构的模式,用来表示“部分-整体”的关系,使用户对单个对象和组合对象具有一致的访问性。

avatar

组合模式的主要优点有:

  1. 组合模式使得客户端代码可以一致地处理单个对象和组合对象,无须关心自己处理的是单个对象,还是组合对象,这简化了客户端代码;
  2. 更容易在组合体内加入新的对象,客户端不会因为加入了新的对象而更改源代码,满足“开闭原则”;

其主要缺点是:

  1. 设计较复杂,客户端需要花更多时间理清类之间的层次关系;
  2. 不容易限制容器中的构件;
  3. 不容易用继承的方法来增加构件的新功能;

享元模式

享元(Flyweight)模式的定义:运用共享技术来有效地支持大量细粒度对象的复用。它通过共享已经存在的对象来大幅度减少需要创建的对象数量、避免大量相似类的开销,从而提高系统资源的利用率。

享元模式的主要优点是:相同对象只要保存一份,这降低了系统中对象的数量,从而降低了系统中细粒度对象给内存带来的压力。

其主要缺点是:

  1. 为了使对象可以共享,需要将一些不能共享的状态外部化,这将增加程序的复杂性。
  2. 读取享元模式的外部状态会使得运行时间稍微变长。

Integer i1 = 56;
Integer i2 = 56;
Integer i3 = 129;
Integer i4 = 129;
System.out.println(i1 == i2);
System.out.println(i3 == i4);

责任链模式

定义:避免请求发送者与接收者耦合在一起,让多个对象都有可能接收请求,将这些对象连接成一条链,并且沿着这条链传递请求,直到有对象处理它为止。职责链模式是一种对象行为型模式。 在职责链模式中,多个处理器依次处理同一个请求。一个请求先经过 A 处理器处理,然后再把请求传递给 B 处理器,B 处理器处理完后再传递给 C 处理器,以此类推,形成一个链条。链条上的每个处理器各自承担各自的处理职责,所以叫作职责链模式。

avatar

责任链模式的优点是:

  1. 职责链模式使得一个对象无须知道是其他哪一个对象处理其请求,对象仅需知道该请求会被处理即可,接收者和发送者都没有对方的明确信息,且链中的对象不需要知道链的结构,由客户端负责链的创建,降低了系统的耦合度。
  2. 请求处理对象仅需维持一个指向其后继者的引用,而不需要维持它对所有的候选处理者的引用,可简化对象的相互连接。
  3. 在给对象分派职责时,职责链可以给我们更多的灵活性,可以通过在运行时对该链进行动态的增加或修改来增加或改变处理一个请求的职责。
  4. 符合开闭原则,在系统中增加一个新的具体请求处理者时无须修改原有系统的代码,只需要在客户端重新建链。

缺点:

  1. 由于一个请求没有明确的接收者,那么就不能保证它一定会被处理,该请求可能一直到链的末端都得不到处理;一个请求也可能因职责链没有被正确配置而得不到处理。
  2. 如果建链不当,可能会造成循环调用,将导致系统陷入死循环。

观察者模式

定义:定义对象之间的一种一对多依赖关系,使得每当一个对象状态发生改变时,其相关依赖对象皆得到通知并被自动更新。观察者模式的别名包括发布-订阅(Publish/Subscribe)模式、模型-视图(Model/View)模式、源-监听器(Source/Listener)模式或从属者(Dependents)模式。

avatar

观察者模式的优点:

  1. 观察者模式满足“开闭原则”的要求,增加新的具体观察者无须修改原有系统代码,在具体观察者与观察目标之间不存在关联关系的情况下,增加新的观察目标也很方便。
  2. 观察者模式支持广播通信,观察目标会向所有已注册的观察者对象发送通知,简化了一对多系统设计的难度。
  3. 观察者模式在观察目标和观察者之间建立一个抽象的耦合。观察目标只需要维持一个抽象观察者的集合,无须了解其具体观察者。由于观察目标和观察者没有紧密地耦合在一起,因此它们可以属于不同的抽象化层次。

缺点:

  1. 如果一个观察目标对象有很多直接和间接观察者,将所有的观察者都通知到会花费很多时间。
  2. 如果在观察者和观察目标之间存在循环依赖,观察目标会触发它们之间进行循环调用,可能导致系统崩溃。
  3. 观察者模式没有相应的机制让观察者知道所观察的目标对象是怎么发生变化的,而仅仅只是知道观察目标发生了变化。

模板模式

定义:定义一个操作中算法的框架,而将一些步骤延迟到子类中。模板方法模式使得子类可以不改变一个算法的结构即可重定义该算法的某些特定步骤。 模板方法模式在一个方法中定义一个算法骨架,并将某些步骤推迟到子类中实现。模板方法模式可以让子类在不改变算法整体结构的情况下,重新定义算法中的某些步骤。这里的“算法”,我们可以理解为广义上的“业务逻辑”,并不特指数据结构和算法中的“算法”。这里的算法骨架就是“模板”,包含算法骨架的方法就是“模板方法”,这也是模板方法模式名字的由来。

优点: 1.在父类中形式化地定义一个算法,而由它的子类来实现细节的处理,在子类实现详细的处理算法时并不会改变算法中步骤的执行次序。 2.模板方法模式是一种代码复用技术,它在类库设计中尤为重要,它提取了类库中的公共行为,将公共行为放在父类中,而通过其子类来实现不同的行为,它鼓励我们恰当使用继承来实现代码复用。 3.可实现一种反向控制结构,通过子类覆盖父类的钩子方法来决定某一特定步骤是否需要执行。 4.在模板方法模式中可以通过子类来覆盖父类的基本方法,方便拓展符合开闭原则

缺点: 1.需要为每一个基本方法的不同实现提供一个子类,如果父类中可变的基本方法太多,将会导致类的个数增加,系统更加庞大,设计也更加抽象,此时,可结合桥接模式来进行设计。

策略模式

定义:定义一系列算法类,将每一个算法封装起来,并让它们可以相互替换,策略模式让算法独立于使用它的客户而变化。 策略模式定义一族算法类,将每个算法分别封装起来,让它们可以互相替换。策略模式可以使算法的变化独立于使用它们的客户端(这里的客户端代指使用算法的代码)。策略模式用来解耦策略的定义、创建、使用。实际上,一个完整的策略模式就是由这三个部分组成的。

优点: 1.策略模式提供了对“开闭原则”的完美支持,用户可以在不修改原有系统的基础上选择算法或行为,也可以灵活地增加新的算法或行为。 2.策略模式提供了一种算法的复用机制,由于将算法单独提取出来封装在策略类中,因此不同的环境类可以方便地复用这些策略类。

缺点: 1.客户端必须知道所有的策略类,并自行决定使用哪一个策略类。这就意味着客户端必须理解这些算法的区别,以便适时选择恰当的算法。换言之,策略模式只适用于客户端知道所有的算法或行为的情况。 2.无法同时在客户端使用多个策略类,也就是说,在使用策略模式时,客户端每次只能使用一个策略类,不支持使用一个策略类完成部分功能后再使用另一个策略类来完成剩余功能的情况。

状态模式

定义:允许一个对象在其内部状态改变时改变它的行为,对象看起来似乎修改了它的类。其别名为状态对象(Objects for States) 状态模式一般用来实现状态机,而状态机常用在游戏、工作流引擎等系统开发中。状态机又叫有限状态机,它由 3 个部分组成:状态、事件、动作。其中,事件也称为转移条件。事件触发状态的转移及动作的执行。不过,动作不是必须的,也可能只转移状态,不执行任何动作。

优点: 1.封装了状态的转换规则,在状态模式中可以将状态的转换代码封装在环境类或者具体状态类中,可以对状态转换代码进行集中管理,而不是分散在一个个业务方法中。 2.允许状态转换逻辑与状态对象合成一体,而不是提供一个巨大的条件语句块,状态模式可以让我们避免使用庞大的条件语句来将业务方法和状态转换代码交织在一起。

缺点: 1.状态模式的结构与实现都较为复杂,如果使用不当将导致程序结构和代码的混乱,增加系统设计的难度。 2.状态模式对“开闭原则”的支持并不太好,增加新的状态类需要修改那些负责状态转换的源代码,否则无法转换到新增状态;而且修改某个状态类的行为也需修改对应类的源代码。

迭代器模式

定义:提供一种方法来访问聚合对象,而不用暴露这个对象的内部表示 迭代器模式也叫游标模式,它用来遍历集合对象。这里说的“集合对象”,我们也可以叫“容器”“聚合对象”,实际上就是包含一组对象的对象,比如,数组、链表、树、图、跳表。迭代器模式主要作用是解耦容器代码和遍历代码。大部分编程语言都提供了现成的迭代器可以使用,我们不需要从零开始开发。

优点: 1.它支持以不同的方式遍历一个聚合对象,在同一个聚合对象上可以定义多种遍历方式。 2.迭代器简化了聚合类。由于引入了迭代器,在原有的聚合对象中不需要再自行提供数据遍历等方法,这样可以简化聚合类的设计。 3.迭代器模式中,由于引入了抽象层,增加新的聚合类和迭代器类都很方便,无须修改原有代码,满足“开闭原则”的要求。

缺点:由于迭代器模式将存储数据和遍历数据的职责分离,增加新的聚合类需要对应增加新的迭代器类,类的个数成对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

常用模式

创建型设计模式中:

单例模式、工厂模式(简单工厂和工厂方法)、建造者模式

结构型设计模式中:

代理模式、桥接模式、装饰器模式、适配器模式

行为模式中:

观察者模式、模板模式、策略模式、责任链模式、迭代器模式、状态模式

单例模式和享元模式以及模板模式: 他们的共同点是:对象的复用 不同点: 应用享元模式是为了对象"共享使用",节省内存 而应用单例/多例模式是为了限制对象的个数 模板模式是复用和拓展,在父类中抽象出公有的模板方法共子类进行复用,拓展是指通过框架通过模板模式提供的拓展点,在不改变框架源码的情况下,基于拓展点定制化框架的功能

适配器,代理,装饰器,桥接: 他们的共同点是:对方法的增强 不同点: 适配器模式的作用是"适配",通常用于适配不同的组件,新旧系统 (封装有缺陷的接口设计、统一多个类的接口设计、替换依赖的外部系统、兼容老版本接口、适配不同格式的数据) 桥接模式将接口部分和实现部分分离,使两者可以分别扩展 装饰者模式是对原始类功能进行增强,并且可以支持多次,多种增强(主要解决继承关系过于复杂的问题,通过组合来替代继承,给原始类添加增强功能) 代理模式实现了代理类和原始类的解耦,使代理类可以用于增强不同的功能 (代理模式常用在业务系统中开发一些非功能性需求,比如:监控、统计、鉴权、限流、事务、幂等、日志。我们将这些附加功能与业务功能解耦,放到代理类统一处理)

策略模式与简单工厂模式: 共同点:都有对if/else进行下沉 不同点: 策略模式根据运行时状态返回一个"策略"/"算法",这些"策略"具有相同目的,比如BubbleSort、SelectionSort 都是为了实现排序 而简单工厂更侧重返回一个创建的对象

设计模式在Java中的使用 Collections 、Observable、Calendar、Runtime

About

23种设计模式例子

Resources

Stars

Watchers

Forks

Releases

No releases published

Packages

No packages published

Langu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