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generated with DocToc
简短版
- 不能死守计划,要懂得变通
- 尽量将任务划分为阶段性的迭代,避免团队疲惫
- 公司的规模不是越大越好。要控制人员成本,只招最好最合适的人,轻装上阵
- 避免加班,杜绝加班文化
- 精简会议,避免思路打岔
- 有人喜爱你就有人会憎恶你。即便如此也不要平平淡淡的平庸
- 不要在意去制定退出策略
- 砍掉多余需求,只留项目核心。先做好它并上线,再关注更多的细节
- 休息很重要。记得睡觉
- 传播价值,收获听众,培养一批粉丝般的用户
- 避免扩充太多员工,你需要的能够直言不讳独当一面的人
- 简历不代表什么,工作经验也不代表什么;真正的差别在于个人的努力程度、性格差异以及智力水平
TLRD,太长别看版
经历错误不代表下一次就能成功。你依旧很可能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能学到的只是不要重蹈覆辙而已。反之,经历过成功,更有可能总结出相应的技巧和规律,以便之后做的更好。
计划和即兴发挥不会合拍
做计划就是在用过去推动未来。未来怎样我们一无所知,如果只凭现在的状况,就对未来制定好一系列规划并循规蹈矩不知变通,就相当于蒙蔽了双眼。
我们必须要学会即兴发挥。学会应对突如其然的变化。有时候你得说服自己:"好吧,之前的计划已经无法应对现状了,需要那样做才比较靠谱。"
长期计划中的时间表纯属无稽之谈。
公司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大小并不是评估事业的标准。也许你的公司最佳规模就是5个人,或者50个人,500个人,也或许你只需要一个笔记本电脑和一个人就行。
不要幻想把公司做大到多少规模,而是慢慢发展。不得不承认,走一步看一步才是常态。避免井喷式发展 -- 这会使公司扩张过头,错过最佳规模。
无论公司大小,只要能够盈利就是好公司。
工作狂虽然投入工作时间多,但普遍效率低下。仅仅靠蛮力来弥补思维上的惰性,带来的只能是低效和低质量。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工作狂的存在会使不以加班为乐的员工无所适从,并严重影响团队环境。这种病态的加班”文化"会使正常的员工心怀愧疚、士气低落。不仅如此,人们还会因此陷入一种”跟风状态" -- 每个人都在义务加班,根本不管有没有生产力。
尽管冲着有价值的方向努力
尝试去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这种方法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能让你爱上自己的产品。你必须十分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价值,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起步之后,你必须一直牢记自己当初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创业并不只是一个产品或一项服务那么简单。必须心怀信念,了解自己到底是为什么而奋斗,并且要让世人明白你的信念。
坚定的信念可以使你赢得粉丝和支持。但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也会有人说你傲慢、冷漠。但这就是人生。有人喜欢你,就有人会憎恶你。但这都比平平庸庸的要好太多。
我们追求简洁的设计,因为大多数软件都过于复杂:太多特性、太多按钮、太多选项和困惑。但我们这样追求的产品必然不会必然不会适合每一个人,但这没有关系。我们愿意为了那些更加深爱我们产品的客户而放弃另外一些客户。这就是我们的立场。
如果连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相信什么,那么一切都会成为悖论,你做的任何事情都可以被人反驳。然而,一旦你的立场坚定,那么如何决策就显而易见了。
坚守某种信念不仅仅是把它写下来。不但要相信它,还要让它成为你的生活方式。
如果融资,客户就不再是你的第一位。花了别人的钱,会使你的事业最终去迎合投资人,而不是客户。
此外,融资极其费神。融资是一件困难重重、耗费精力的事情。需要花费数月开会讨论、研究法律、签订合同等等。这些繁琐的事情会浪费你大量的精力,而这些时间本来就应该被用于创建伟大的事业。
假设我们规划了成堆的需求。但只有一两周可以做。在动手之前不妨先静心想一想,这些都是必须的吗?每个需求都值得花费你那么多精力吗?
无论业务的新老,它们都是由相同的市场力量和经济规律所主导。人们得创造收入、承担花销。公司要么盈利,要么倒闭。
创业之初不要有任何依赖思想。不要想着之后总会有方法赚钱。相反,要创立真正的事业。真正的事业永远与现实的问题息息相关,比如说账单和员工薪水。真正的事业从创始的第一天开始就要求你去操心如何盈利的问题。真正的事业拒绝创业者使用 "没关系,创业嘛!" 这样的借口去掩盖深层次的问题。一开始就要去做真正的事业。
常常可见一种说法(尤其是来自投资人):"你的退出策略是什么?(万一创业不成功,你怎么办?)" 问题是,一个连事业都还没创建起来的人,就在思考如何逃命,WTF?
真正需要的是承若策略,而不是退出策略。你应当考虑的是如何把项目做起来,而不是如何跳船逃生。如果你的整个策略都是建立在逃跑的基础上,你们你一开始就不会走得太远。
保持小巧。一旦变大,就难以再次变小。负担来自于:
- 人员过剩
- 会议
- 繁琐的流程
- 无用的长期规划
- 办公室政治
- 等等。。
航母级的公司想要做出改变,要花很多年的时间。他们说得多、做得少;会议多、实干少。但如果你始终保持轻装上阵,就能快速做出改变:包括你的整个业务模式、产品、特性设置或者营销手段。一旦出错,都可以很快得到改正,还能随时改变优先级、产品组合或者关注点。重要的是,可以随时改变主意。
项目周期和需求决策
条件受限的优势在于,它可以激发你在现有条件下完成任务的能力;没有一点可以浪费的空间,一切都需要你去发挥最大的创造力。
如果可以的话,不妨尝试一下,看看你仅仅利用现有的资源可以走多远。
砍掉多余的野心。假设可用的时间紧迫到不得不砍掉很多功能,然后针对核心努力打造。
判断出自己事业的核心。在你的项目中,哪些是不能被拿掉,哪些又是可有可无的?如果有的东西去掉了也不会对自己的业务造成严重影响,你还能继续干下去,那这些东西就不是事业的核心。
找到核心,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在这个中心上,然后把它做的越强越好。
细节很重要。细节可以产品差异。但过早的关注细节则会带来异议、过多的会议和决策,以及延期。你很有可能在浪费时间,做一些之后还会改变的决定。所以至少是在早期的一些阶段里,不要过于在意细节。先把基础打牢,再关注其他东西。
做出决定就是取得进展。一旦为了等待完美答案而推迟决定,问题就会接踵而来。事情往往不会向你想象的方向顺利发展,拖得越久问题越多。
很重要的一点是:你不会靠一个决定过一辈子。如果当时的决定不合适,之后也可以再改。不要因为事前的过度分析和犹豫不决而把事前搞砸。
项目周期过长会打击士气,开发时间越长,成功的可能性越低。只要有足够的动力和士气,就要趁热打铁果断推进。
时尚会凋零,但总有一些核心,其本质是不变的。
你的产品和服务什么时候能做出来?你打算什么时候把它推向市场?什么时候让人们拥有它?这个时间点可能比你想象的要早得多。如果已经实现了产品的基本功能,那不妨把它亮出来。
虽然也许你得产品有很多要改进的地方,但这不代表它不能使用。不要因为一点遗留问题而把整个产品扣留下来。只有不影响基本使用,那遗留问题就可以等事后解决,而且往后放一放或许能想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为了能够达成立马上线的目标,你或许要假设一下,如果你的业务在近期就必须推出,比如一周以内,那哪些部分是可以砍掉的呢?不妨设定定死的 deadline,催促自己砍掉核心以外的部分。
埋头干你认为应该干的事情很简单,但抬头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则难得多。在埋头苦干之前,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
- 为什么要这么做?为谁做?谁会收益?任务背后的动机是什么?(任务来源和用户)
- 你在解决什么问题?当前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需求来源)
- 做的东西真的有用吗?你是在做一个有实用价值的东西,还是仅仅做一个酷东西?酷的东西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而实用的则不会。(需求意义)
- 你加上的东西有价值吗?画蛇添足很容易,画龙点睛却很难。价值和工期之间如何取得一个平衡?(开发周期)
- 这种方法更简单吗?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解决方案)
- 没有其他更值得做的事情了吗?在所有事情里面它的紧急度是多少呢?(任务权重)
- 这么做值得吗?对团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项目和用户又有什么影响?(整体权衡)
如果经过这些思考,发现要做的事情在某些环节上有问题,不妨退出,将它打回重新思考/优化。
口头说明往往会出现歧义,甚至文字也无法保障你的思想完全转达给了对方。如果一定要说明某件事,那不妨务实一点。不要描述,直接用画的方式,甚至小 demo 也是 ok 的。
抽象报告(比如文本)会给人造成认知错觉。让100个人读同一段话时,他们可能会想象出100种意思。
不要沉迷于用复杂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找一个四两拨千斤的解决方案,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
在条件有限时,哪怕解决方案可能很 low 很菜,但未必就不是好方法。如果有合适的解决办法,就可以先用上,这总比浪费资源、甚至因为无法承担复杂的解决方案而在那干等要强。之后,你随时都可以把 "刚刚好" 变成 "特别棒"。
避免周期很长的项目;或是把长期项目分段,确保团队可以经常性在短周期内取得阶段性的胜利。这样既能鼓足团队干劲,也能让客户有所惦记。
预估往往不准确。现实世界并不会与所谓的最佳案例情境相吻合。而为了提高预估精准度,最好的做法则是像上面所说,将项目分成小阶段,针对各个阶段制定预估。
只要有可能,就把问题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片段,直到你能够完全迅速地解决每一个小问题。这样安排你的任务,就能对你的生产力和积极性产生惊人的影响。
除此以外,在排列时可以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来排序。
如果盲从对手,就无法掌握主动,永远只能被动接受。如果你无法领跑,就只能尾随,生产的也只是过时的产品 -- 只是个仿制品、次品,这样是没有生存空间的。
让公司的理念、让你自己成为产品的一部分,将你独一无二的想法注入到产品当中,让它与众不同,将它变成一个别人做不到的事情。这些特性将成为产品的独特烙印,竞争者们即便模仿你的产品,但也无法模仿它的独特性。
传统的竞争方式认为我们必须胜人一筹:对手有 4 种功能,我们就要做 5 种;他们有 50 个员工,我们就要有 100 个。
但实际上这种冷战式的攀比思维会把公司引上绝路。这是一场消耗大量金钱、时间、经历的军备竞赛,可能会陷入长期的防御战中。
那该怎么做呢?比对手少,借此击败对方。有时候不需要那么多东西,我们需要的是把核心内容做好做精,把自身的感情和特色融入产品。哪怕这看起来是在示弱,但起码我们不必再分散多余的精力,不用再耗费时间关注恼人的对手。
要像你的对手推广他们的多功能产品一样,充满激情的推广你的简约产品。
谁管对手在干嘛?你的竞争对手的不值得去关注。因为为对手操心会转化为一种纠结的状态,你会去关注他们现在在做什么?下一步要做什么?该如何应对?对方的每一个小动作都落入你的精密计算中,这种心态很恐怖,会让人沉浸在紧张和焦虑之中。这种心态构思不出任何好想法。
默默无闻是一个绝佳的状态,要庆幸自己目前还身处暗处。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这时犯再大了错也不会有很多人知晓。要保持低调,你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继续调整你的策略,解决纠结的问题、测试各种创意、尝试新事物。没有人认识你,所以弄砸了也没关系,可以最大程度的保持住你的自尊和自信。
要牢记,在事业做大之后,就不可避免的要走稳健路线,变得更为保守、更难去冒险。这就是僵化的起点、创新变革的终点。
传道授业能为你建立起凝聚力,这是传统市场策略不可望其项背的。通过杂志或者网络广告去赚钱是一回事;通过讲授知识来赢得人们的忠诚则建立起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关系。后者会更加尊重你、相信你。即便他们不用你的产品,也会是你的粉丝。
人们对产品的制作过程充满好奇。让人们走入幕后,能改善他们和你直接的关系。他们会感到与你亲近起来,将你视为一个常人,而不是一个面目模糊的公司。他们将在你的产品中看到你在后台流淌的汗水和努力,会对你的工作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真挚的感激。
把产品做成小份试用装,并为它准备一份易于阅读理解的产品说明书,让人们能够不花一分钱、不必浪费太多时间就能试用你的产品。
市场营销是需要你公司的全体员工一年365天、一周7天、一天24小时时刻要去做的工作。
- 每次你发出邮件时,都是市场营销
- 每次有人使用你的产品,就是市场营销
- 你在网站下写下的每个字,都是市场营销
- 如果你在设计软件,每条错误提示就是市场营销
- 如果你开的是餐馆,那么餐后的薄荷糖就是市场营销
- 如果从事的是服务业,在给客户的账单上也能进行市场营销
在这些小细节的优秀表现,要比给客户送礼品重要的多。营销不是几个人的事情,而是所有团队所有工作的总和。
在你亲自尝试做这份工作之前,永远不要雇人去做。只有这样,你才能了解这项工作的本质,才会懂得如何判断工作完成的好坏,才会知道怎样写出符合实际的岗位招聘需求,也才会清除在面试中该问什么问题;你才能知道该雇佣全职员工还是兼职员工,是将工作直接外包还是坚持自己搞定(强烈推荐后者)。
你应该让自己密切融入业务的方方面面,否则你就会陷入一片茫然。把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的手上,这是非常危险的。
不要为了贪图一时高兴而招人。当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超负荷的工作所困扰,这才是招人的正确时机,此时出现了一些你无法再亲力亲为的事情,你发现工作质量有所下滑,令你感到忍受不了了,这时才是招人的最佳时机。不要提前招人。
放弃那些你并不需要的牛人,即便你觉得这是个人才。把有能力的人招进来但却无所事事,这对公司来说有害无益。
一旦人浮于事,问题就会显现出来。你得开始没事找事地设计出一些工作,好让所有人都忙碌起来。虚无的工作带来虚无的项目,而虚无的项目花费的却是实实在在的成本,带来的也是实实在在的麻烦。
短期内大批招人的后果就同陷入"全是陌生人的鸡尾酒会"一样。你身边充斥着新面孔,每个人都彬彬有礼,每个人都努力避免矛盾或冲突,没有人说:"这点子真烂。" 人们都一团和气,互不攻击。
但实际上,一团和气是难以成事的。这种一团和气的氛围就是公司陷入麻烦的根源。当有人把事情弄的一团糟时,总得有人直言不讳的说出来。否则,你就是在经营一个既不惹人恨、又不招人爱的公司。
简历不可靠。杜撰一份简历太容易了,上面也总是充斥着毫无意义的内容,而且大部分信息是无法验证的。
招聘时要求具有基本经验水平是没错的。可以把目标放在那些具有半年至一年工作经验的应聘者身上,要养成一定的工作习惯、掌握工作方法、学习相关技巧什么的,确实至少需要那么长时间。
但是在那之后,成长曲线就开始趋于平缓了。 一个具有6个月工作经验的应聘者和一个具有6年经验的应聘者相比,其差别小得令人吃惊。真正的差别在于个人的努力程度、性格差异以及智力水平。
我从来不把我自己受过的正规学校教育等同于我的受教育程度 -- 马克吐温
谨记:现实世界中的人才库要远远大于考高分、上重点大学的那一拨人
一旦进入实际工作环境中,一个人的真实水平就会体现出来。翻看作品、查阅简历、约见面试,那是一回事;实际和人搭档干活,那又是另外一回事。